第114部分 (第1/4页)

,更退一步,能够争到一个组织部长,也相当不错。假若余开鸿连组织部长都得

不到呢?最有可能得到组织部长的,会是谁?

赵德良会不会从下面市州书记中考虑人选?和提拔马昭武类似,如果让余开

鸿顺势而上,余开鸿肯定不会感激赵德良,反而觉得自己和赵德良的斗争取得了

胜利,赵德良在自己强大的活动力影响下,不得不妥协。如此一来,新上任的组

织部长余开鸿,恐怕不会完全听赵德良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从下面提上来,

人家的感觉就不一样,自然清廷,这个职位,是赵德良给的,对赵德良,就会忠

心许多。

唐小舟想,如果他是赵德良,无论如何,他不会从省里提这个人,一定要到

下面市州去找。那么,市州哪个人更适合?赵德良比较信任的市州书记中,钟绍

基、王增方显然不用考虑,剩下来的,应该有三个人,闻州的郑砚华、德山的曾

宪平、东涟的吉戎菲。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其他人的可能,比如温瑞隆,他已经

当了两届市长,不可能再当第三届了。仅就这三个人来看,哪一个更适合当组织

部长?如果让唐小舟选的话,他会将郑砚华排除在外。郑砚华更适合干行政方面

的工作,让他在某一地主政,会好得多,比如当副省长甚至是未来的省长,那么

,剩下来便是曾宪平和吉戎菲。如果这两个人让唐小舟选择,他自然选择吉戎菲

,并不仅仅吉戎菲和自己的私谊更为深厚,也确实是她更适合千组织工作。

想到这里,唐小舟下了汽车,拨通了吉戎菲的电话。

唐小舟问,菲姐,在哪里呢?

吉戎菲说,我还能在哪里?在县里。

唐小舟说,你这个市委书记,怎么老往县里跑?

吉戎菲说,你说得有意思,县都是我的县,我不往县里跑,往哪里跑?

唐小舟说,好像别人都是往省里跑往北京跑吧?

吉戎菲说,我知道,听说最近省里非常热闹,很多人欢天喜地啊。往雍州的

高速公路如果堵车的话,一定会有一长串官员的小车堵在一起。

唐小舟说,我就不信你那里不热闹,你那里不也要换届吗?

吉戎菲说,问题就在这里。马上要换届了,坦率地说,哪个官员干得好哪个

官员干得不好,我心里还真没有数。尤其重要的是,所有官员都希望被提拔,套

用拿破仑的那句话,不想被提拔的官员,肯定不是好官员。问题是,你说这位官

员干得不好,就凭组织部的干部考核调查?太没说服力也太人治了。所以,我急

呀,我恨不得立即把那个组织部考察干部改革方案在全市铺开。

唐小舟明白吉戎菲所说的组织部考察干部改革是怎么回事。

去年,唐小舟作为扫黑联络员,去过三次东涟市,每次都会和吉戎菲见面,

每次也都是单独相处一两个小时,彼此的交谈很私人也很深入,真的像姐弟俩促

膝谈心。

前后三次,他们都谈到干部提拔问题,吉戎菲说,现在的干部任用制度,可

以算是一种伯乐制度。伯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的举贤制,

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所谓伯乐相马的故事,就发生在春秋秦穆公时代。而这个故

事之所以被千古传诵,却因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的散文《马说》,其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更几乎妇孺皆知。

谈到这个伯乐制,吉戎菲感触良多,她怀疑历史上根本没有伯乐其人。整个

先秦,东周和西周,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春秋和战国,又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除了其他人们熟知的之外,吉戎菲认为,用人机制的改变,也是这几个关键时

期的重要特征。西周使用的是世袭的分封制,西周的灭亡,其实也体制在分封制

的不合时宜。代之而起的是举贤制。举贤制相对于世袭的分封制,肯定是一大进

步,然而,举贤却是一种典型的人治产物,没有制度性保证,任何人,都不一定

把真正的贤才推举上来。

吉戎菲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很善于用寓言说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