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有占领苏伊士运河但已经正式宣布封闭红海通道,美国人顺利达到了第一个战略目标。

这对欧洲人的打击很残酷,事实上正因为美国具有全球基地他才能迅速集中军队从南非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攻击东非国家,这也是欧中俄三方目前都还不具备的战争能力。

中大西洋战场,继阿犹恩陷落后,4月22日美军开始攻击西属加那利群岛,4月24日,西法舰队和美第3舰队发生首次大规模的交火,双方都试图用舰载机和远程反舰导弹去袭击对方的三艘航空母舰,同样,双方也动用了大量的陆基战斗机来帮助,激战4个小时却都未能突破对方的防御。从战术上看,欧洲人损失17架战斗机,美国人因为属于防御方损失稍微大了一点,但欧洲人并没有解决第三舰队对加那利群岛的威胁,美国人在战略上仍然处于进攻态势。

4月28日,加那利群岛陷落,欧洲人赖以保护摩洛哥和西班牙的海上屏障仅剩下葡属马德拉群岛一地,美国人不断地调集兵力,准备一举占领这里并顺利威胁直布罗陀海峡通道,从西面截断地中海最终迫使欧洲主动停止战争。

由于美国已于4月19日封闭了红海通道,因此4月16日从印度洋舰队抽调组成的中国两航母远征舰队被迫返航,欧洲人急切地希望中俄立即发动阿留申群岛战役开辟“海上第二战场”,从而减轻自己面对的9艘航空母舰的巨大压力。

善后工作委员会已经在4月30日正式解散日本现内阁并成立三岛自治委员会,分别委任川崎南记、武义则和民主党党首祈朴佑二为本州、四国及九州的自治委员会主席。

按照协议,赋予各级自治委员会的定义就是具有临时地方政府和临时地方议会常设委员会两种性质的权力机构,组建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设置,恢复自由选举时按照相反的方向进行替换。协议赋予自治委员会地方治理全权,既是临时行政机构又是临时议会,既是立法机构也是权力执行机关。同时规定,三年后的自由选举将从最低一级的市开始,选举出正式市级机构后再选举县议会议员,等县级政府和议会成立以后再依据人口状况由普选产生全日本的200名制宪委员会正式委员,四岛制宪委员合并后与10%的军官代表共同开会以一年的时间来拟定新日本宪法草案。经各县提出修改草案和在国内征集选民的修改意见并成为最终文本,将在两年内完成全民公决,第7年年底或者第8年恢复组建日本的立法和行政机构,收回国家治理权力。

也就是说,三岛自治委员会将至少存在8年时间左右,不管以后自由选举的情况,反正这个委员会中的地位在8年内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

按照约定,每个自治委员会各有正式委员11人,除主席和警察总监属于当然委员外,主席所在政党派遣委员5人,另一在野党指定4人,也就保证在每一个委员会中都有10%的军官代表和40%的反对党代表。这种设置符合日本现有党派的实力分配,基本上也都能够让三方面满意,因为在本州和四国地区自民党牢固占据了6席,就是不算军官代表也能够确保自己的想法得以顺利推行。反过来,民主党也对这样的安排没有什么过分的意见,自己在九州也是执政党,也同样占据了6席,自然就可以大肆推行自己“治理国家的政策”。

占领当局任命前日军总参谋长江户邗佐海军上将、陆军参谋长高桥欣武上将、空军参谋长岩井仓上将分任三岛内卫警察部队总监,另委海军副参谋长丰岛池代中将为新日本海上警备总司令,统率由3个“十二、十二”舰队组成的守备舰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海上警备力量,主要作用就是警戒、反恐和缉私。

另外4个“十二、十二”舰队混编成的远征舰队将享有外籍军团的名义与待遇(其实,这个做法也挺黑的,说起来法国外籍军团再怎么也是由法国人出钱出炮武装的,而日本的外籍军团连军舰都是自己出的),24艘制海攻击舰8艘美制防空系统指挥舰,16艘反潜/攻击舰及大量扫雷及辅助舰艇和4艘两栖攻击舰、15艘“静冈”级常规潜艇组成的日本远征舰队是绝对的精华所在。为便于管理中方将其分成两部分,太平洋舰队所属部分归原第3特混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渡边圭二率领,准备嗣后随同太平洋舰队参加阿留申战役。印度洋舰队所属部分归原第2特混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武藤太郎指挥并立即进行演练,预备1个月内将在太平洋舰队的“帮助”下正式归建威慑美第77特混舰队。

从5月初开始,华军正式开始接收县级政权,善后工作委员会派遣27名大校以上级别的高级军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