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飞机多就是好,伴随飞行的整整一个中队的12架ESP9德制电子战飞机不断地对美国人的导弹进行照射,发射强力干扰信号,试图破坏敌人的数据传输。

120枚Moll33正在依靠远程雷达的引导试图突破欧洲人的第一波电子干扰信号阻截,在F44U的带领下,F39同样在快速逼近,距离120公里的时候,双方继续投射出第二波中程导弹。

“美国人的远程导弹来了,投放红外诱饵,用激光器射击——都要注意美国人的数据再接管现在,自由射击”,伊鲁尔中校驾驶“虎头鲨”拉起机头向左上方进行机动,用雷达不断地指引本方的中程导弹。

突破雷达干扰以后,93枚Moll33迅速切换引导方式,关闭辅助发动机放下档焰裙板,以减少被红外探测器发现的机会,试图躲避激光器的射击。

整个欧洲编队开始用激光器对敌人的来袭的第一波导弹进行拦阻射击,这就到了考验飞行员技术的时候了。激光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击毁任何来袭的导弹,却也要求飞行员具有熟练的反应能力,毕竟任何武器都是需要由人来操作的。就有不少“菜鸟”飞行员非常紧张,以前在模拟训练器和演习上的优异成绩在这样的实际战场上毫无用处,不少家伙甚至忘记了打开电源却也在那里猛按

快速突破而来的Moll33被满天飞舞的激光器击毁了39枚,剩下54枚有43枚被红外诱饵失去引导。

还是有11架可怜的“虎头鲨”遭遇了灾难,后来美国人的统计数据说,凡是被Moll33直接击中的飞机,94%没有逃脱掉。

“真苯——”,看见空中飘舞的降落伞,伊鲁尔中校恼怒异常,还没有进入中程点射就已经损失了这么多,不禁对这些“可怜的菜鸟”有点感怀,转眼却又暗骂了自己一句,现在正在决战,可怜的小家伙们你们也只有自求多福了。

“都小心点,美国人的撒旦武器要来了,都散开~”,侧滑过去的伊鲁尔中校继续以远程雷达指引本方中程导弹,还要防备该死的数据再接管技术,可恶!

美国人的战斗机也在遭受苦难,正在做欧洲人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情况要好一些,在卫星数据的传输下15架A11电子战飞机拼命发射干扰信号。

在突破第一层防御圈的时候,欧俄150枚“奥尔良D”和100枚“刺刀”就被破坏了74枚,突破中程防御圈的时候,美国人又击落了113枚,最后实际击中美军战斗机的只有18架(不要以为欧洲人的成绩比美国人好,那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刺刀”要比“奥尔良D”要先进一些,何况联军是以250VS120才取得了多7架的成绩)

伊鲁尔中校还是觉得很不顺畅,不仅是防备敌人的远程导弹的死灰复燃还要防备中程导弹,就连自己都是手忙脚乱的,还不要说实际战斗能力并不强的年轻人。

“这些该死的,俄罗斯人在哪里?我快支持不住了——”,俄罗斯人的SU51Ⅲ因为拖后了一点没有遭到导弹的袭击,这让伊鲁尔中校有些愤愤不平。

30秒后,俄两个中队的战斗机终于从中间杀出,MIG55指挥机的强大雷达给予了欧洲人很大的帮助,这让正在苦苦坚持的左翼集团稍微减轻了压力,“投放红外诱饵,开启激光器,把美国佬的中程导弹都給我打下来”

喘了一口气的伊鲁尔中校终于可以命令反击了,该死的美国人,发明什么不好,导弹就做得这么好?

有了经验的飞行员们终于找到了灵感,把来袭的Mk9中程防空导弹打爆了不少,而且这东西的速度比Moll33要慢得多,兴奋的菜鸟们还在狂呼不断。

不过,就包括欧洲人在内谁都还没有注意到俄罗斯人的战斗机到现在都还没有损失一架!

俄罗斯人总算把自己的绝对精华——“等离子”技术拿出手来了,虽然俄罗斯本身正式列装的也不过才40架,这两艘航空母舰就已经装备了两个中队24架。

传说中的高等级技术,是俄罗斯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制的。从90年代中期初窥门径以后贫弱的俄罗斯人40多年都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一直到2039年俄罗斯人才最后突破瓶颈,3年来俄罗斯人为了保证秘密都是采用低速生产的方式,每年生产装备不过10多架。

还是因为造价太高的原因,改装后的战斗机造价竟然达到了2。5亿美元,而俄罗斯人也不愿意在自己大量成军以前交给中欧来分享技术。所以在战争开始以后俄罗斯人立即满负荷开工大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