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页)

大家只管是聊天,聊着聊着,就说起了荷花奶奶偷稻谷的事儿,然后就是一阵猛批,说出来了,大家的心情更舒畅了。

大郎和二郎还说了书院的一些事儿,其实这边对他们在书院的日子也挺好奇的,问一问也没有什么错。

“行了,都洗洗睡吧,老大你们明天就要走,别耽误太长时间。”齐氏发话了,大家都去各自洗漱忙活去了。

杜有忠他们八月十七才上课,但是齐氏觉得吧,还是八月十六早早的赶回去,起码回去了,也有时间能好好睡一觉。第二天才更有精力嘛。

杜榆和胡氏自然是要跟着的,齐氏本来还想留着杜榆在家里,好歹也能给她搭把手,不过想着两个怀孕的儿媳妇也不能太娇贵了,又不是少奶奶,干啥都不能干活儿了?

所以还是让杜榆走了。

并且这次让杜有忠他们带了好几袋子新米,吃的都用自家地里的,也能省不少钱呢。

等杜榆他们回到了锦溪书院,碰到了好几拨也是回家过中秋的人,比如闫秀才,杨秀才他们,也都是带了很多东西回来。

大家见了都笑了,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这几天杜榆他们一家子不在,但是等他们回来后,却又杜有忠的学生们带着东西上门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尊师重道也是这个时代的美德,赶上这中秋节的时候,很多学子都会让家里人准备东西,孝敬先生。

杜榆家里这几天都是学子们亲自过来,送的东西各种各样,月饼嘛,节日已经过了,就不用送了,送的都是各色点心,而且都是县城有名的点心铺子做出来的。

还有水果,鱼鸭等物,果然,能在这锦溪书院读的起书的,家里都有一定的底子,当然,也不说锦溪书院只收有钱人家的孩子,资质高的,家里贫穷的,有时候还会减免了束修。

但是大部分都是读的起书的人家,杜榆家里这几天也留着学生们吃了饭,很是热闹。

杜榆也大厅出来了,这县城米家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家。

在县城的米家呢,不算是咋样,不过呢,他们有本家在京城,好几个都当着大官呢,因为这样,就是县太爷也对米家很是客气,米家相当于云阳县的贵族了。

对杜榆他们这样的小老百姓,米家算的上是大富大贵人家了。就像俗话说的,捏死你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杜榆不认为他们能有什么交集,也不是刻意打听,而是偶然听到的。

只不过老姑奶奶竟然和这米家有关联,真的是出乎杜榆的预料。

要知道老姑奶奶只是一个商户人家,和米家这种貌似官宦人家还是县城里的,根本就沾不上边吧。

这么说吧,老姑奶奶在他们镇上,还算的上是土豪,可是到了县城里,县城里的土豪级别是他们仰望都要仰望不到的,该不会是人家米家根本就不认识老姑奶奶吧。

这天,杜榆他们这边来了个不速之客,竟然是上次的那个陈玉儿,她怎么来了?

要说杜榆对这个陈玉儿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小小年纪,就被娇惯成那个样子,说话就瞧不起人。

她这样的人怎么会来他们这里?而且那位老姑奶奶没有过来,这可是奇了怪了的。

自家爹中秀才的时候,陈杜氏是上门来庆贺了的,不像第一次那样,端着个架子,反而变得‘和蔼可亲’了。

这次陈玉儿带着几个仆妇就过来了,下车的时候,还有些不情不愿的,不过看到杜榆勉强扯出了个笑容,喊了一声,“榆儿表妹。”

人家都主动上门了,也只是个小姑娘,也不可能把人给赶走,胡氏心里也纳闷呢,这个娇小姐怎么来他们这边来了。

好在跟着的也有年长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陈玉儿的奶娘还是谁,反正陈玉儿就端坐着,不和杜榆说话,他身旁年长的仆妇笑着给胡氏和杜榆行了礼,然后说道:“表舅太太,因着我们老太太过几天就要来县城,知道表舅太太和表舅爷在锦溪书院这边,所以就先派了我们小姐过来这边,和亲戚们亲近亲近。”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先要让陈玉儿在他们家住几天,然后等陈杜氏来了,给接回去。

这样一声招呼不打的,就把人给弄过来了,实在是烦人。

而且陈玉儿未必乐意住在他们这里,毕竟这里的条件也不算怎么好。

胡氏忙道:“家里就这么几间房,你们家小姐是从小锦衣玉食的,在我们这里住,咋能住的好?我看还是算了,能过来看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