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4页)

杜大郎点头,“这个,我也想了,我们就去盘山镇,我已经打听了,后天他们那边就有个大集市,咱们就去那边摆摊去。”

三兄妹可是私底下都商量好了,不过这摆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这对联也得有写好的,然后还有那些需要你当场写的,笔墨和红纸都要带上,然后嘛,这做生意,首先你要会吆喝,对于他们三个来说,这可是人生第一次。

万事开头难,不过他们三个是不会退缩的。齐氏是要告诉的,说心里话,齐氏是不想这三个去干这个事儿的,毕竟都才这么大,还要到隔壁镇上,万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可是他们的老子乐意,她也不好反对了。

“别让你们爷知道了,不然他又该叨叨了。”齐氏是这样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要是和自家爷讲明白了,他或许能理解?但是这话不好说,还是先瞒着吧。

说的是卖对联,当然这红纸啥的都要去买,好在家里这些天,别人都上门来求对联,他们就是有红纸,也不会感到怪异。

然后就是大郎一个人写对联,杜有忠这次一点儿也不帮着儿子们,认为这事儿他们既然提出来了,就该自己一手操办,就连写对联也是。

所以杜榆和二郎都帮着裁纸,磨墨,大郎负责写,好在屋子现在多,写完了,放在地上晾干了,然后卷起来。杜榆专门给收拾起来,这些可都是赶集的时候要卖的。

因为不知道卖得出去卖不出去,他们也没有敢多弄,到了赶集的时候,架上了驴车,因为家里地多了,收成也多了,杜有贤他们现在也没有卖豆腐了,驴车到了这个时候,都是闲着的呢。

把准备的东西拿了一个篮子给装好了,杜榆还要求把一个小案桌给带上,到时候自家大哥可以现成的写对联,而且空余的地方也可以摆对联。

“真的就让他们三个去了?”胡氏有些不放心,这兄妹三个可是第一次这样出去,还是隔壁镇上的,万一遇到地痞之类的,那可咋办?

“万事都有第一次,孩子们都要长大,咱们得适当的放手,不然永远都是小孩子。”杜有忠说道。

相比较家里大人的担心,杜榆他们三兄妹都挺兴奋,杜大郎赶着驴车,二郎还摇头晃脑的背了一些书,真是好不惬意。

“一会儿二哥记得吆喝啊,不然人不上来。”杜榆笑着说道。

“没问题,看我的吧。”

这话现在说的挺欢实,可是真的到了摆摊的地方,东西都摆好了,杜二郎又突然觉得不好意思了,他张了几次口,都没有喊出来。

杜榆心里直笑,虽然这天儿挺冷的,但是内心是火热的。

他们占的地方不算是中心,但是也不偏,杜榆还专门转了一圈,发现卖对联的摆摊的还真没有!

不知道别人过年的时候,都是在哪里弄的对联呢?

杜大郎笑着说道:“不用着急,既然榆儿说没有别人摆摊,那咱们是头一份,肯定是有人过来买,一会儿我把字写上了,你们就在旁边给人拿对联就成。”

果然等日头渐渐升起来后,来赶集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是要买年货的,见到了这卖对联的摊子,都会停下来问问价格。杜榆看这人声鼎沸的样子,看来是真的不用吆喝了。

☆、85 取之有道

“一副对联是六文钱;您要是买两幅;我们只收十一文钱。”这就是所谓的优惠政策,他们已经算好了成本了;连带的红纸和笔墨人工等等;一副对联需要四文钱左右;他们就赚两文钱。买两幅赚三文钱;虽然少赚一文,但是比买一幅多赚一文呢。

“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些?”有人问道。

“这个价格已经很公道了,您看看这字,再看看这纸;可都是一等一的;您到哪里也买不到这么便宜又实惠的对联了!”杜榆笑着对来者说道。

“你这小姑娘;嘴巴挺伶俐,那好,你给我来两幅吧,要寓意好的!”

“行,保证让您满意!”杜榆也不含糊,“咱们都是庄户人家,最喜欢的是五谷丰登,也喜欢财源广进,我就给您拿这两幅怎么样!”

“哈哈,这两副好,我就要这两幅了!”

妥妥的十一文钱到手,杜榆恨不得举起胜利的手势,二郎也反应过来了,忙跟着招呼客人,说话也越来越利索。没一会儿,也卖了好几副了!

过年了,谁家不买对联呢?以前都是求着人给自家写对联的,还要带上东西,说些好话,现在有专门来卖对联的,还不如在这里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