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季衡看向他道,“你回去吧,这里又没什么事,并不需要你陪。晚上好好休息,不用来了。”

皇帝欲言又止,季衡又说道,“微臣爱惜身体,不会就这么跑了的,你什么时候来,我都在这里,你何必做这女儿黏糊之态。”

皇帝叹了口气,俯身过去轻轻摸了摸他的面颊,在他鼻尖上亲了一口,说,“你辛苦了,好好养着,要好好用膳,多吃些,朕就先走了。”

皇帝的确不能一直黏在这里,从季衡的房间走到内院门口时,他觉得步步艰难,总是不忍心迈步离开,但是出了内院,春日的明媚阳光要照得他睁不开眼,侍卫跟随上来,步履铿锵,他从一个最普通的平凡的男人变成了帝王,昂首挺胸,眼神深邃,满身威仪。

他的孩子才刚刚出生,即使是为了他,他也要治下一片盛世江山。

193

第六十二章

柳升在仪门处接到了皇帝;慌忙跪下行礼;皇帝没有看他,径直去上了马车。

柳升觉得皇帝有些不高兴,但是的确是出了大事,他不得不来这里找皇帝。

皇帝上了马车;柳升赶紧跟过去,皇帝其实并没有生柳升的气;所以之后也叫了他过去问话;自然是问到底是什么事。

柳升便道,“文阁老;季阁老;还有萧阁老,兵部刘大人,都到了勤政殿等候皇上,说是南方福州出了乱子。”

皇帝一脸沉着肃穆,知道柳升知道的也不多,便也不再多问,就让马车行快些,赶紧回宫。

皇帝回了宫,去换上了皇帝常服,这才去了勤政殿接见几位大臣。

虽然柳升敷衍几位大人的话是皇帝身体不适在休息,但是让各位大臣等了近两个时辰才出现,那定然就不是身体不适在休息了,还不知皇帝是跑到哪里去了。

这些心知肚明的大臣都知道皇帝喜欢微服出宫,不过因是微服,很少有大臣知道皇帝出去了,所以言官自然也不好上书说这事。

这就养成了皇帝越发喜欢往宫外跑的习惯。

不过以皇帝的威严,即使有人抓住了他出宫的把柄,上书了,估计皇帝也是完全不会理睬的。

皇帝从勤政殿后面的门进了书房,然后召见了等在耳房里的几位大臣。

皇帝让几位大臣平身之后,甚至还赐了座,才说,“不知具体是何事。”

文阁老作为首辅,自然是他出列讲了事情,又将南方的飞鸽传书呈给了皇帝。

作为快速的传书工具,朝廷的确有专门的飞鸽传书途径,不过这不是作为正式的传书方式,故而那书也不是正式的文书,只是一张密函,还是用的朝廷特有的密码。

好在和那密函一起的,有翻译出来的文字写在了折子上,皇帝边听文阁老的上报,就将那折子快速浏览了一遍。

所出事情,原来是福州出了乱子。

福建一带,在七八天前出了台风,这个消息皇帝已经知道了,也是飞鸽传书带来的消息。

因这已经是年年都有的事情,已经有处置此事的定例,按照定例去办就是。

虽然已经通过飞鸽传书知道此事,但是福建官服官方还没有上报,故而皇帝只是在脑子里想了一下这事而已,要等福建官方上报损失等之后再做处理,但派下去监督的钦差人选皇帝已经想好了,倒也不急。

而这次的事情,则是台风之后,有人鼓动了福州附近的农民造反,台风过境才这么几天,就有人造反,显然是蓄谋的,最主要是福州新近开了商埠,朝廷有船在那里,竟然让造反农民抢下了朝廷的船,出了海了。

农民从造反到抢了船出海,这事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可见的确是蓄谋已久,而且是有组织的。

因此这事才造成了很大的反响,内阁刚接到这个消息,就马上来找皇帝了。

这造反案是三天前发生的,当天就飞鸽传书往京城传了消息,这才第三天,内阁就收到了这个消息,消息能够这么及时,显然不是福州的官员传的,而是专门的情报机构传的消息。

文阁老说完之后,皇帝沉吟片刻,就看向季阁老道,“季爱卿,你对此有何见解。”

季阁老起身行礼后躬身说道,“因只知福州出了此事,并不知官兵伤亡,也不知造反到底有多少人众,还是应让福州官员具体上报此事,且派钦差前往调查,然后再做定论。若是有人蓄谋已久,同朝廷作对,这大概是海寇之作为,海寇行为如此猖狂,视朝廷如无物,朝廷非打一个大胜仗,不能挽回颜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