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 (第1/4页)

季衡将那一份季氏一族死亡和被劫走的人的名单誊抄了一份带走,这名单上被倭寇所杀的人,只是季氏一族的人,那些非本家的,都是没有记上来的,若是都加起来,这次死的有近两百人。

被抓走的人里,季衡将每个人都名字都记在了脑海里。

上面季盛孚的名字十分地惹眼,季衡不知道这个季盛孚是不是就是季朝宗的长子,季道熹的孙子。

这个孩子,他并不知道他从京城回老家来了,且季道熹并没有特意提自己家里受到的损失,也没有提那被劫走的孩子里有他的孙子的事,所以季衡才不确定,且也没好问族长季道熹。

季衡没有去找兴化知县萧至圣,而是要再做调查,要是果真是萧至圣公报私仇,那季衡于公于私都不会放过他。

季衡直接到了扬州,正好赵致礼也在这里。

扬州官场接待了季衡,不过季衡说刚刚遭遇海寇之难,让大家尽忠职守就好,谢绝了诸如宴请之事,也没有去盛情邀请的扬州知府家里住,而是住在自己家在扬州的一个小院里。

赵致礼手下的官军,因为十分勇猛,且他十分善于练兵,以每十一人组成一个小队,每队中都设一名火铳手,此十一人进退有度,配合默契,平常又操练刻苦,十分勇悍,面对海寇正是战无不胜,所以这次赵致礼部杀敌最多,损失却最小,他下面的官军正驻扎在城外,他只带着几十人入了扬州城,找到季衡时,季衡正在设置简单的书房里写信。

季衡所住的院子十分朴素,乃是当年许氏备下,但是许氏和季衡每每从扬州城外入城来都是住在许大舅家里,就没来住过这个院子,一直是由老仆打理,这次季衡又下江南来,许氏便安排了人来整理了这个院子,觉得季衡说不得会来住。

而许大舅一家,大部分人都搬去了广州,许家的大宅子,则是分成了几部分,卖了一小部分,另外的则是由两个姨娘守着在打理。

这种情况下,季衡根本就没有去拜访过许家。

赵致礼穿着便装,在季家堂屋里坐下了,季衡的护卫充作了小厮,郎商是个沉默寡言的,手却是几个护卫里最巧的,做端茶倒水之事也行,他在书房门口对季衡道,“大人,都指挥使赵大人前来拜访,正在堂屋。”

季衡抬了一下眼,道,“我马上就过去。”

他将写完的信又看了一遍,这才封起来,让郎商进屋,让他将这信马上让人送往广州。

季衡进了堂屋门,赵致礼正在喝茶,抬头一看到季衡,发现季衡额头上包着纱布,神色憔悴,眼神却十分锐利深沉,就在心里叹了口气。

他放下茶杯起身,关切地盯着季衡头上的纱布,问道,“君卿,你头上的伤是怎么回事?”

只有两人在,他没有叫季衡“抚台大人”,也没叫他“季大人”。

季衡这伤来得毫不光彩,不过是太过劳累殚精竭虑而精神不济走路摔倒了导致的,所以他也不好回答赵致礼,只是简单说道,“只是小伤,磕了一下而已,不必担心。”

他说着,又勉强笑了一下,说道,“这次打退倭寇海贼,季庸是立了大功。”

赵致礼迟疑了一瞬,还是说道,“没能将倭寇截住,让他们蹿入了季家村,我”

季衡知道他是要自责,就赶紧说,“季庸,不必如此。”

赵致礼只好住了嘴,季衡请他又坐下了,自己也坐到了他的旁边去,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了兴化知县对倭寇之事对季家村瞒而未报之事,这事已经查清楚了,当初倭寇警报传下去,兴化知县萧至圣的确是对其他各地都下了警报,偏偏漏了季家村,虽然季家村只称为一个村,但是其规模已经不下于一个镇子了。这么大个地方,萧至圣要不是故意,根本不会漏。

且这次倭寇海贼大规模进犯,江苏卫所和各地官兵,对汪秉直的命令根本就是反应迟钝,所以才让倭寇一直往北方流窜,不仅没有及时截住,而且还让其烧杀抢掠了多个地方。

事情已经出了,愤怒也没有用。

季衡只是实事求是地说了此事,赵致礼便道,“官兵策应不够灵活的确是个大问题,不过江浙闽沿海水军力量薄弱更是问题,水师根本就没起到什么作用。”

季衡道,“卫所水师力量薄弱是个问题,缺乏策应机动的水军,要阻止倭寇内侵便是十分困难。不过,卫所水师力量已经渐渐恢复,有所增强,但卫所水师只是隶属于沿海卫所,并不独立,想要远调便不可能,卫所水师之间策应便也有很大问题。我准备向皇上上书,增加造船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