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样能得多少钱,胤禩记得乌那希的话,说道,“只有让大家看到收益就行了,咱们旗人不闪耕种,就雇佣汉人给咱们种也是可以的,到时候可以让旗人们买地,有了收益,生活也会好。到时候迁居到各地,也是可以的。”

康熙听了这番话,说了胤禩很多,什么满汉一家,什么旗人应该在京城,总之,就是没有给正面的评价,胤禩回去之后,又郁闷了,甚至有些怀疑,乌那希和郭先生出的这个主意,是不是错的。

胤禩的焦躁看在乌那希的眼里,她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有的时候,时间才能印证一切,乌那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教育孩子上面,还不时的去看宫里的三个小外甥。大格格和二格格都很好,长得更像十三阿哥,大阿哥长得和塔娜有些像,乌那希还问妹妹,十三最喜欢哪个,塔娜咕哝道,“好像最喜欢两个格格,对大阿哥也是很关心的,不过从来不抱。”

“你真是笨,最在意是大阿哥,只是满人抱孙不抱子罢了。”乌那希可是知道男人那点小心思的,越是在意,越是不表现出来,不过这个是骗不了人的。

第七十五章 定亲

齐佳氏现在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家里也过上了非常顺遂的一年,大女儿在八爷府里独大,嫡福晋现在也消停了不少,小女儿也要马上出宫了,上次本来要给大儿子成个家,但是老大说什么也不干,说是要先有功名,之后才成家,老二在银行里工作的辛苦,但是成绩突出,他会外语,而且计算尤其出色,对各种财物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升职很快,不过博敦一说了,一定要等大哥结婚了,他才结婚,达哈苏就更是不容易抓住了,但是他的年纪又还小。现在全家人就等着这一次巴克什这次的科举了。

因为自己喜欢书法,康熙皇帝对朝廷中的大臣;特别是文官的书法要求非常严格。把它当成一个官员必备的技能之一。许多官员,因为在书法和诗词上有好造诣而被重用;反之因字写得太泛遭到训斥。胤禩就是在书法上吃了大亏,之后才刻苦学习的,为了学习书法,甚至钻研佛学和道家典籍,现在还在坚持练习书法呢!虽然现在的成绩也不值得一提,但康熙至少不会因为写字批评他了。因为康熙的原因,使得清代进士;随便找出一个来,就是个二流书法家。

康熙20年,在京城殿试中,就有一位考生的文章;由于字写得潦草,而被淘汰。康熙最喜欢王曦之父子的书法,于是就有了三届状元书宗二王。不但录取人员如此,在提拔人才上也由书法好坏来决定。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可以说,考官们也是一定要选出写字好的才子的。因为知道这个,齐佳氏的孩子写字都好,巴克什写的字,更是比乌那希都好,尤其擅长二王,为了弟弟的赶考。乌那希可是早就做了准备,对于各种政事都给出了一个非常现代的观点。

巴克什很顺利的考上了进士,但是名次一般,中下等,这当中,写字好给他加了不少分,乌那希知道了弟弟考上了进士之后,非常的高兴。

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廿五日传胪也就是公布名次,殿试的内容为时务策一道。由读卷大臣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作为试题。读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礼部开列大学士及进士出身的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的名单,奏请皇帝从中简派。殿试翌日,读卷大臣集于文华殿阅卷。其阅卷的进行。将全部试卷平均分给八名读卷大臣,各自先阅自己所分之卷,然后互相轮看,称转桌。最终成绩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读卷大臣进行,其他人参加意见。成绩评定后,于廿四日向皇帝进呈前十本,钦定名次并公布引见,称小传胪。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称传胪。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这一次的时务策,讲的就是治理黄河,这可是巴克什最喜欢的试题了,他对水利的研究可是透彻的,只是理论是这样。首先,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遗产、黄河文化,指出协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重要性。

之后,进一步指出水量并不丰沛的黄河的重大作用,主要介绍治黄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黄河的危害。之后介绍了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自然本性,朝廷对黄河的重视,着重阐述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暗示治黄成功的关键在于遵循其固有特性。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