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总所周知,甘亦会发出这样的笑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极度的愤怒之下。此时他手上的青筋暴露,紧紧的抓着今晨的报纸。

而在甘亦面前,甘允低着头,连呼吸声都小心翼翼的控制着,不让自己轻举妄动,仿佛只要在那里动了一下就要被毁之一旦,尽管这样,甘亦也不可能一直忽略面前的甘家后人还是他费尽苦心培养的后人。难道他教出来的人真的不如姓刘的那位残废所教?

梦溪?刘夕?只要明眼人,一眼就知道这位梦溪是谁人,贵圈就这么点大的地方,恐怕早就已经传遍了,现在整个京城都在看他甘家的笑话吧!原本以为偷窃了一篇好文章,结果文章的主人这么狠绝,居然将自己的理论完全推翻,写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里面字字都不无讽刺甘家的鼠目寸光。

“现在你有什么想法?”甘亦面无表情的盯着甘允,他的手已经不动声色的放开了紧抓已经被揉的很皱的报纸,然后,再慢慢的抚平。

“叔父,会不会这是刘家一开始的圈套?”甘允叫了出来,甘亦越是不动声色越让人感到窒息,甘允不笨,出了这件事情他说不定会被甘亦抛弃,虽然他也曾反对过这个提议,但是甘亦一旦决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甘允他知道。面前的叔父早就已经不是当年手把手教他练毛笔字的那个叔父了。如果按照他本身的资质要过前三那是完全被又问你的,可是这个叔父非要搞刘家,一定要和刘家争个高下。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一声叹息。

就此要想命运低头吗?如果他现在被甘亦换人,那他以后别妄想在贵圈混了,但反抗?我忽然眼睛亮了一下,仿佛抓到了什么东西。可随即表情变得没落无比,由于甘亦的职位,谁人敢站出来和他唱反调,这样做,如果他进入到第三轮还有一点点的希望,可一旦他落选,那么他这辈子算是真真正正的完了。

PS:

撑不住了,睡去了,哪里不对明天该。

196 读书无用论

次日,有人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抨击我的言论是危言从听,是拿改革开放做文章。还有人跳脚出来直接评论:拿鸦片战争史和新华夏国作比较是居心不良,还要求有关部门彻查此事。但也有支持的人。可是在一大片骂声之中,零星的支持声音如一根羽毛漂浮在水面激不起半点水花。而抨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3月初的时候,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叫《读书无用论》的文章,里面提出来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普通计件工在南方工厂上班可以拿五六百元一个月的工资,而一个教授死读活读也不过每个月一两百元的工资,那么读书有什么用?

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我笑了。其实这个例子是二十年后才会有人举出。那时大学生犹如过江之鲫,成为工作最难找的一群人,而专业对口技工却是缺口很大,所以导致了要用工的企业找不到人才,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奇怪现象。然后就出现了这种读书无用论,那时为了普及知识,华夏提出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就着这句口号,很多人都念上了书,政府还提倡贷款助学项目,这个项目让很多贫穷地区的人都有收益,也确实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可随着经融危机,“读书贵、就业难”,就业低起薪遭遇“寒流”和其他各种原因和目的, 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了新“读书无用论”,这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是造成此现象的普遍原因。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心巴力供出一个大学生,理所当然地希望能有高回报。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并没有如乡亲们所期待的那样出人头地,而是在城市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无力反哺供应自己多年的家庭不说,买房结婚时甚至还需要年迈的父母再接济。相比之下,还不如一早就辍学出去打工的过得好。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辛酸和无奈,而辛酸、无奈的背后是什么?我们必须搞个明白。

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现今社会提出来的产物,最早。孔子的学生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子不赞成,也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