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淄州六城之后,大大缓解了灵州的后勤压力,但是郝萌为了和靖难军作战,不惜竭泽而渔,拉丁抽税,强征钱粮,淄州的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弄得以富庶闻名的淄州也有破败之相,特别是淄州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征召上了战场,很多地方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况且淄州新平定之地,无数的淄州将士战死在和靖难军的战争中,淄州士民多数还对阮香抱着敌视的态度,所以现在还要以安定淄州民心为上,不宜再动干戈。

现在靖难军最需要的就是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春天快到了,田地需要人播种,那些老弱妇孺需要人养活。阮香虽然急切,但是她可不能像郝萌那样竭泽而渔,毕竟路要一步一步来走,为了将来的战争考虑,她不得不让很多士兵解甲回家种田。

维持一支常备军显然是必须的,但是这支军队的规模也要掌握好,保持战斗力的同时也不能给地方造成太大的财政压力。阮香开始着手恢复战争中被破坏的屯田制度。让地方驻屯士兵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这样可以缓解部分粮食压力,农闲时操练又让屯田兵保持一定的战斗力。这样虽然训练效果不及常备军,但是好处在于常备不懈。这种军事制度可以增强地方守备力量,一旦有战事,可以迅速获得大量训练有素的补充兵员,比直接征召农民方便而且有效,对地方上的生产影响也不是很大。

其实周国军队一向重视屯田,只是近些年诸侯征战不休,军士长年作战不解甲,根本无暇屯田,以前的屯田也大多荒废,军屯制度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军队直接拉壮丁入伍,未及训练好就匆忙投入战场。

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大量低素质的士兵在出现在战场上,军事素质低下,造成这种军队一触即溃,死伤惨重,每次战争过后,诸侯们为了以后的战争,都不得不再次大量征召农民入伍,而因为缺少农民,导致了大量田地荒芜,很多地方的百姓为了逃避兵役都躲进了山林,一些饱经战乱的地方走很多天都看不到人烟。

靖难军现在在灵州有四万多人的正规军,在淄州的正规军补充休整之后则达到了十万人,现在阮香手下有灵州七城,淄州六城,再加上这些防守地方的次一级的卫戍部队,军队数量达到了二十万兵力。当然这些地方军战斗力也不一样,灵州地方驻军战斗力接近于主力部队,而以淄州兵为主的淄州地方驻军则明显不行,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成为精兵。

阮香着手削减冗兵,军队保持相当的数量是必要的,但是这么多兵没有钱粮可养不起。阮香让部分正规军转入地方部队,也借机增强地方部队的战斗力,随后就发布了一系列命令,鼓励地方部队屯田,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砍削,靖难军正规军数量稳定在了十万人,地方驻军数量却急剧增加到了十五万。

阮香颁布了多项优惠措施,鼓励军屯,很多衣食无着的百姓都积极参加驻屯军。这些优惠政策包括由政府提供粮食种子、牛马牲畜,并且由政府出资修建水坝水渠等公益设施。阮香还规定,军屯所收获的粮食除了部分充作军粮之外,其余可以分配给军屯士兵,用于养家糊口,没有家室的士兵,由政府按照其所应得的粮食比例照价补偿。士兵退役之后将分到一块军屯的田地,归其私人所有;若是在战场上牺牲或者受伤,其家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

虽然当兵要冒不少风险,但是土地对老百姓的诱惑还是很大的,阮香制定的屯垦政策吸引了很多外州的百姓前来。按照这个政策,只要一个人能当上军屯兵,养活一家三口人还是不成问题的,虽然当兵期间土地还不是自己的,但是退役后就能无偿获得一块土地,对于那些可能毕生都买不起土地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喜讯。所以报名当兵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主持新兵入伍的地方日夜都是川流不息的人流。大量青壮入伍,一些老弱士兵解甲归田,让淄州本地驻军的素质也大有提高。

但是只靠军屯显然还远远不够,阮香总不能让所有的贫民都转为军户。所以阮香又制定了垦荒法案。规定凡是农民自己开垦的荒地,政府可以平价借贷粮种和牲畜给他们,收获之后以农产品或者钱币的方式归还。三年内照正常田地出产的三成收成抽税,连续耕作三年后恢复正常的一成抽税,保持耕作五年以上,所耕种的田地可视为其私田,可以质押买卖。

现在两州总人口有三百多万,面积加起来却有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尽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阮香倒不用担心土地会不够。因为现在大量土地把持在一些大地主还有豪门的手里,而且这种现象在淄州特别严重。阮香现在还不想过度刺激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