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 (第1/4页)

尽管汉人政府做了各种努力,试图“劝化”这些蛮子,但是少数民族还是顽强地保留了很多自己独特的东西,奴隶制度就是其中最惹人注意的一种。自从汉人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从镇压改成安抚之后,汉人官员也就对于这种野蛮落后的制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过瞧不起归瞧不起,他们有时候也偷偷学那些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样子,给自己弄几个奴隶,享受一下,当然这种事情只能偶一为之,周国的法令对于私自蓄奴、买卖人口有极其严厉的惩罚,针对少数民族则有相应的变通手段。

草原各族一般分为六个等级。最低层的是孛忽勒或者叫兀那罕阿勒巴图。这些人是最低贱的奴隶,干各种最累、最脏的活计,他们是自己的主人的私人财产,可以被人任意买卖,女性的孛忽勒更常常成为她们的贵族老爷的泄欲工具。一般草原上的战争中,会随军携带一批孛忽勒,平时被看管,大军起行或者扎营就是这些孛忽勒最忙碌的时候,安营扎寨、切草喂马等各种活计一连串地派下来,稍微干得慢一点儿,皮鞭马棒就会雨点般地落下来,他们不管是累还是苦都只能咽到肚子里。孛忽勒的子孙也是孛忽勒,除非有人愿意替他们赎身,或者他们的主人大发慈悲放他们一马,而这种机会不是没有,却通常只有等到奴隶老得干不动活了才被赶出家门,将一把老骨头仍在荒郊野外喂狼。孛忽勒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的家生孛忽勒,就是孛忽勒的子女们,另一个就是战俘,往往那些较小的部落战败后会被全体卖做孛忽勒,所以有些势力较大的部族常常主动挑起战争,以获得更多的孛忽勒,也有一些是人口贩子贩卖的奴隶,这种孛忽勒一般都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各种行业的工匠居多,加上又是通过政府禁止的非法途径贩卖而来,所以价格一般也比较昂贵,数量也不多。

比孛忽勒地位高一点儿的是阿拉特,阿拉特又分为自由阿拉特和被奴役的阿拉特。阿拉特翻译成汉语就是人群的意思。阿拉特多数是些极为贫困的牧民,他们一般靠做雇工给别人帮忙为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头牲畜或者就是一无所有,经常靠着做点儿小买卖或者偷鸡摸狗的勾当才能活下去,有一些则是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去做贵人的奴仆,或者去做孛忽勒的监工,压迫那些最低层的人们,这些阿拉特同样被高等级的人所鄙视,“游手好闲”、“小偷”、“懒汉”等各种称呼表示了人们对他们的厌恶。阿拉特也是一群处在边缘上的人,他们如果混好了,可能会挣下一点儿家底,拥有自己的一小群牛羊,成为较高等级的哈喇出,如果混的不好,等待他们的只有沦为孛忽勒这条路,随着汉人进入草原地区,不少小牧民破产,阿拉特人口数量大增。

哈喇出汉语意思是平民子民,他们是草原人真正的平民。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牲畜群,依靠自己家里的成员或者添一两个雇工放牧就足以维持生计,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些,但是比完全没有自由和权利的孛忽勒和赤贫的阿拉特不知道强了多少。他们也是草原上人数最多的群体。

诺古特是伙伴、自由人的意思,也有战士、亲信人的意思,严格说来,这个阶层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诺古特是部落的战士,主要来自于哈喇出,通过征战缴获,他们的生活自然比普通的哈喇出家庭好得多,他们的武器装备、马匹都是自行筹备,缴获除了部分上交之外全都归自己所有,而且捕俘卖做奴隶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如果战功卓著的话,还有可能被提拔为高级军官,成为贵族的一员,这对战士们来说也是巨大的诱惑。当然作为部落的战士,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场战争的牺牲品,战死也还罢了,若是被俘卖做孛忽勒,那对于高傲的诺古特来说是比死更难受的,所以在战场上他们也格外地凶狠无情。

巴阿图是英雄、勇士的意思,一般比较有地位的部落首领或者军事长官才有资格称巴阿图,他们是部落里的贵族,对于是否发动战争,战争的对象等问题都有发言权。除了早期朝廷册封的首领们算是世袭的贵族,其他人的贵族地位并不是那么固定的。他们中间有积功累升上来的军官,也有拥有大群牲畜和草场的富人,可能随着一场战争或者是一场天灾过后,在大帐里聚会议事的贵族就会换上不少新面孔。除了贵族之外,武力过人,作战骁勇的战士有时候也会被称作巴阿图,这时候巴阿图就成了一种荣誉称号,而有的部落则将巴阿图作为一种武官官职一直保留着。

薛禅是贤者的意思。这也是一些自认为比较有教养的贵族们的自称。不同于巴阿图的大流动性,不管发生了战争还是天灾,只要部落还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