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 (第1/4页)

他也念过书,参军前后也读过几本兵法书,对于书里边的所谓虚实、欺敌之类的东西半懂不懂。后来转入了地方部队,也就更加懒得弄懂了。既然学问不精,崔华就弄不明白自己驻守的这青城是不是已经被当成了诱敌深入的香饵了。他承认自己缺乏全局的眼光,所以这守城的日子也就得过且过。既不想着去加固城墙,也不急着发动民兵,用于守城的器械当初上面交给了多少都在仓库里保存得好好的。崔华派了几个兵每天给这些器械上油、擦拭、保养,倒不是真的多么爱惜这些东西,而是如果上面来人检查的话,显得漂亮好看。崔华在这方面还是很讲究的。

后来参谋部传来了一道命令,说是大战将至,各地方部队可以适当扩充部队。然后就给崔华的部队增加了三百人的士兵薪饷。崔华一看部队可以扩充了,倒是一件好事,可是这一千人自己管着都嫌麻烦,还要增加三百人,实在不怎么乐意。

后来上面催了几次,崔华被催得不耐烦了,只好召集几位中队长商议着召点儿兵,什么人带什么兵,这几位中队长也跟他们的大队长一样不喜欢增加麻烦。倒是一位做过工坊老板的中队长后来给出了一个主意,说反正上边也不会在意增加了三百个什么兵,不如就用这些薪俸在当地雇几百个人开个兵器作坊,战争时候可以生产些兵器,如果仗打完了,就跟上边请示一下,直接转为民营,也省得付给遣散费了。崔华想了想,觉得这主意倒也可行。说干就干,兵器作坊风风火火就成立起来了。

事实证明崔华并不擅长经营之道。兵器作坊开张之后,老板问崔华生产什么。崔华想也没想,顺口说道:“制箭吧。”这老板马上奉了圣旨似的,哧溜就走了。崔华很快就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现在他和另外三位贬职大队长混的已经很熟了,四人经常一起胡混。按说军令部的官员们不会任凭他们这么无法无天,不过驻青城的那位官员在连续打了几次报告都石沉大海之后,知道上面有人罩着这几人,也就懒得再上报了。

探子汇报发现了大批苏中旗号的人马的时候,崔华正面对着胖成了一个球的工坊老板一筹莫展。这位何老板在消失了一个月之后,重新出现在崔华眼前,抱怨说库房不够用了。崔华倒是忘了这事儿了,不过印象中好像库房挺充足的呀。何老板马上以一串数字向他证明自己的抱怨是有理由的。崔华雇佣的工人每天生产箭一万支,至今为止满员开工一个月,已经生产了三十万支箭了,这三十万支箭生产出来都堆在了库房里,军队既没有拿钱来采购,他们又不敢私自卖给私人,所以开张一个月来一个铜板都没有赚到,反而赊欠了不少材料费、场地费等各种崔华压根就没有想过的费用。看着何老板面带微笑递上来的巨额帐单,崔华觉得当初出这个主意的人真是缺了八辈子德了。正在他呆愣愣地琢磨着怎么处理这堆帐单的时候,敌人的“及时”出现无疑让他大大松了一口气。何老板事后回忆的时候居然说,“崔大人听闻有敌前来,且有一万之数的时候,表情狂喜,眼泪都流了下来,跪在地上感谢上天说:‘上天救我’。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战的人,听说敌人十倍于己居然兴奋地哭了。这也表明崔大人平时真人不露相,实际上骨子里是个极端狂热好战的人。”何老板这一番胡言乱语自然不能尽信,不过崔华承认,自己听到敌袭的消息,第一反应并不是去关注敌人的数量十倍于己,他根本就没往那里想,他想的是这三十万支箭终于有着落了。崔华在账单上大笔一挥:因敌情紧急,按市价购箭三十万支于“华荇寒枫”作坊,请靖难军后勤部按价给付。青城城防大队长官崔华于圣武历二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说起来这“华荇寒枫”作坊的名字还是取了崔华、张荇、闻人寒晖、郎枫名字里边各一个字。四人为了谁的名字在前很是有一番争吵。最后只好抽签决定谁在前。而让其他三人最不能忍受的居然是最白痴的崔华抽到了第一个字,崔华看着三人不爽的眼神,只好陪笑道:“我这人从小就运气好,走路也能拣到元宝。”回答他的是三个人的一通老拳。

后来不知道是谁提议拜把子,谁当大哥自然也不能只是年纪大就行,崔华挨挨蹭蹭也想凑个热闹。这一次仍然是谁也不服谁,本来闻人寒晖提议比武决定,不过崔华说比武太伤和气,还是抽签吧。三人这次异常齐心地齐齐摇头。提议一个个提出来又被否决,最后大家决定赌骰子。那三人都是赌钱的行家里手,崔华却很少赌,张荇悄悄对另两人说,他曾经观察过崔华赌钱,没有一次是不输个精光的。三人放下心来,都怂恿崔华先掷,暗地里都打好了主意轮到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动动手脚。崔华很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