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热爱好者的,于是她决定率先把辣味引入到食物之中。

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苏然打算试着做几种自己前世最爱的零食——麻辣豆干。

做这种小吃,无非煎炸两种方法,苏然两种都试了一遍,觉得炸的口味更好些。新仓坊有个老余头,做了几十年的豆腐了,他家的茶干是祖传秘方,香味浓郁,咸淡适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似甜似咸,口感非常丰富。用他家的茶干做出来的麻辣豆干,不仅味道正,而且一点也不呛喉,苏然在一盏茶的时间里就把自己试做的豆干全都吃完了,虽然味道还不够完美,却让她越吃越想吃,越吃越够味。

麻辣豆干、香菇酱、红薯片、卤蛋和栗蓉馅饼,勉强凑出了五样小吃。只靠这几样开一家店显得单薄了些,但在前期,苏然是打算把这些小食配合鲜汤出售的,等汤馆重新步入正轨,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的人气,再把第二家铺子推出去。

新仓坊和凌州城里的其他地方一样,比之以往萧条了不少,铺面关了近一半,人口也减少了大半,这个时候开铺子,苏然的心里也没有底。不过好在新仓坊临靠码头,自从互市开了之后,内陆的商船也时常停靠在这边。这些外地的商人们把中原的丝绸茶叶等货物卖给草原的牧民,再从互市里低价买入牛羊等草原特产,高价贩卖给京城等繁华之地的大老爷们,如此来回倒货,每一趟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让苏然好生羡慕。

多亏了这些阔绰的商贩们的到来,苏然的小店倒也能经营下去,因为燃记的食物风味独特又实惠,一段时间下来也有了几个回头客。

小吃方面香菇酱依然最受欢迎,麻辣豆干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销量越来越大,很多商客甚至在临行前会买上一二十斤带走,如此看来用不了多久,豆干就会赶超香菇酱了。卤蛋和红薯片反应平平,孩童比较爱吃,有些家长多赚了一点钱,也会买点给孩子们解解馋。

不过出乎苏然意料的是,她最满意的栗蓉酥却销售不太好,难道是卖得贵了的缘故么?

苏然疑惑地拿起一小块酥饼,咬下了一口,细细咀嚼品尝着,香甜的口感在舌尖一丝丝化开,吃完一块仍然觉得意犹未尽。苏然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味道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第二家了,应该对得起这个价呀!

作者有话要说:

☆、第83章 一年又一年

由于麻辣豆干的销量节节攀升,苏然几乎都来不及制作了,虽然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可是一个人顾店太辛苦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没日没夜地操劳,苏然发现自己的肤色都变得暗沉不已,于是她决定招一个人来帮忙。

新仓坊是工人聚集地,要招工也不算难事,招工启示刚一发出,就有几拨人前来应聘了。最后苏然雇了一名手脚利索,说话干练的大姐,姓曹。其以前帮过有钱人家洗衣服,能吃苦,打扮清爽,后来因为主家搬离了凌州城,她才丢了饭碗。

经过一轮商谈,最终敲定了三百文的薪酬,包吃住和四季衣裳。曹大姐对样的待遇很满意。

当天,苏然就领着她参观了自家的小院子:“以后你就住在西厢房,那边的被褥床垫都是干净的,你拿出来晒晒就成。我这里没什么难做的事情,就是活儿比较重,小厨房只有我一人能进,你只要负责前面跑腿就成,不过磨面舂米这些杂活儿也要做,可有问题?”

“没问题,这些事儿我常做,衣裳我也能洗,保管洗的干净。”曹大姐拍了拍胸脯保证道。

站在万恶的资本家角度,苏然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这相当于花一份工资请了两个干活儿的人,跑堂加保姆。这么便宜的事儿,苏然当然是一万个愿意。想不到从前总是同情弱者的她,居然有一天摇身一变成了剥削者,不过她还没到丧失良心的地步,起码保证了曹大姐的伙食比别家工人强多了,不仅顿顿能吃上白米白面,三不五时还能沾点荤腥,这可是过年过节才有的待遇。

这天刚吃完午饭,曹大姐主动收拾了碗筷,去井边打水洗碗。苏然惬意地回到屋子里睡了一会儿午觉,醒来后想起小厨房里的茶干快用尽了,不禁叹了一口气,果然悠闲的时间也有限呐。

赶在太阳落山前急忙忙赶到老余头的豆腐摊,买下了所有茶干,又买了几斤豆腐皮,因为她打算开辟麻辣豆干系列,下一个产品就是麻辣豆腐皮。

老余头见苏然买的茶干量越来越大,忍不住问道:“小娘,今天二十斤茶干都卖给你了,你明儿可还需要?”

“要呢,余爷爷,要不以后你专供我们家豆干吧,每天再多做十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