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荣三老爷点点头。阿雾的话说到他的心坎上了,分家出来,今后就自成一脉,荣三老爷的确是想向着百年世家发展的,将他这一脉久久长长地传下去,重要的就是教育子孙争气。

男人的功业,所谓治国、齐家、平天下,这齐家可不仅仅是说他这一代而已。

有了这么一堂紫檀木家具,的确算是开了个好头。百年世族的家里总要有些好东西镇着。待年生再久一点儿,这新家具变成旧家具,那就有底蕴了。

这块紫檀一买到,阿雾就请了江南最擅北式家具的匠人画图、分料、雕刻、组合,为的就是这一天。当初这两船家具并没跟着他们进京,而是后来雕凿完成,由管家押送至京的。不想真是派上了用场。

这一堂家具是搁在荣三老爷和崔氏的房里的,并没放在待客堂屋里,那样就像暴发户了。

阿雾对自己也毫不吝啬,听说南海那边的黄花梨木好,江南离南海总比京城近,阿雾也嘱咐人留心,真购得了木料,自己费了不少心思,画了大概的模样,让木匠去做。

这两堂家具一摆进屋里,顿时就给这宅子生色不少。

荣三老爷捋了捋胡子,心里却感叹阿雾心思潜藏得好深,那么早就开始计长远了,便是男儿也及不上她。

“爹,这屋子咱们虽不能动,但是题匾还是可以的,你老人家状元之才,是不是动动手,写几幅?”

崔氏也期盼地看向荣三老爷。

荣三老爷架子端得极大,“倒也不是不行,不过还是给玠哥儿去封信,告诉他咱们分家离府的事情,免得下回回来走错了地儿,等他回来,我们爷俩一起拟名。对了,珢哥儿那儿也该去信了,总不能常年不着家。”

崔氏一听是给两个儿子去信,忙地点头。

荣三老爷对阿雾道:“走,去书房,你来给你哥哥写信。”

阿雾点点头。

荣三老爷踏入前院的书房,四周打量了一番,推窗而出,后面有一丛翠竹,见之心旷神怡。

“来年,在那竹畔再植几株兰草就更佳了。”

荣三老爷点点头,见书房内置有一架多宝阁,以摆放珍玩,角落一个立地青花大梅瓶,用来插画轴,多宝阁后是一张款式淳朴的紫檀裹腿罗锅枨加霸王枨黑漆面大画桌,上置青花笔洗、笔架山等对象,无甚出奇,只是那笔、墨、纸、砚四宝却极为讲究。

笔,是琉璃厂李鼎的“刚柔并济”,以“七紫三羊”所制,紫毫刚硬,羊毛柔软,因此取名,刚柔并济,写出字的最是饱满圆润,用于写奏折是再好不过的笔。

墨,是程氏春在堂的,一面有春在堂三字,一面有印文,程氏掬庄。程氏擅墨,其春在堂墨贡上用,后程氏分家,众弟子皆制春在堂墨,唯掬庄墨最佳。

纸,则是祈王府角花笺。若问当今最贵而最难求的花笺,则莫过于四皇子楚懋祈王府所出的角花笺。荣三老爷打开匣子,里面是一摞八寸见方的玉版笺,左边下角山故意躲桃色角花,隐着一个“祈”字,“是,祈王府角花笺,你怎么弄到的?”荣三老爷见猎心喜,几乎摩拳擦掌了。

阿雾淡笑不语,花钱呗,大价钱。

砚,是荣三老爷喜欢的鲁砚,而非时人盛赞的端砚,但鲁砚自五百年前起就已经十分出名,鲁砚古拙,胜在以砚石的天然形式略加雕饰就成,桌上这一方是燕子石,天生燕形,古朴可趣。

尽管荣三老爷早就练就了一身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但这会儿也大失其态了,激动地道:“我来写信。”

武人爱刀剑,文人爱笔墨。武人遇到宝刀总忍不住要耍一把,文人同样如此。

阿雾是把荣三老爷的心思给琢磨透了的,他对笔洗、笔架之类看得淡,对文房四宝尤为注重。

“爹,不急。我还给你准备了几张澄心堂纸,就等你挥毫泼墨,给你这书房的墙上挂几幅字画呐。”阿雾去过安国公府荣三老爷的书房,墙上所挂都是他的作品,一是其人自傲,二是没什么钱买真迹。

历代珍品,千金难求,阿雾就是有八颗脑袋,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所有对象都凑得,只能舍本钱买些能买到的。譬如这文房四宝。

而世家的家底倒底是靠几辈子积累才能得,有时候子弟不孝,顷刻可败百年之家,可要兴起一个家,却非得百年不可。

作画、写信自然都不急。荣三老爷叫阿雾来书房,也并不是真要她写信。

“阿雾,你说圣上对爹爹这般隆恩,究竟是福是祸?”荣三老爷身边无谋士,两个儿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