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1/4页)

个归化城所属的土默特部落,现在也是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一部分力挺林丹汗,一部分yù投建奴,正闹的不可开交,如今进攻,正是斩断建奴探向西蒙古的触角之时。假以时日,建奴战败或者牵制住林丹汗,就可以借蒙古之路,随时随地的越过大明西北边墙,入侵大明了。”

朱由校连蒙带猜的把蒙古、建奴的形式说了一下,其实虽没有亲见,但离实际已经相差不远了,建奴五次入关均是借道蒙古,从大明掠去无数的钱粮、人口。一方面加大了大明的百姓的苦难,激化了百姓与大明zhèng fǔ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建奴以战养战,变得更强。

“借道蒙古!?”听到如此话语两位老臣的确震惊了,大明集所有的jīng兵与辽东,目的何在?不就是抵御建奴的侵略吗?但如果构建的防线被建奴弃之不用,反而转战千里绕道西北,那里的防御薄弱的象一层纸,基本上来说,大明就成了建奴的后花院,随时想来就来了。这下麻烦大了。

“此决非朕之无端猜测,而是建奴在蒙古浑水摸鱼的终极目的,一旦成功,大明辽东构建的防线,将一无所用。”看着两位大臣惊恐万状的样子,朱由校解释说。

“皇上,如果此消息为真的话,那大明的战略就必须做相应的大调整了。”孙承宗也说道。

“是啊,爱卿所言极是,任由此发展下去,大明将是万劫不复之局面,所以此次北伐是必须的。”朱由校胡编乱造的说。

“皇上,那建奴那边可有情报,”孙承宗听的也是一阵脸红,自己也是久习兵法之人,对这个结蒙古以治建奴的方针政策的忠实支持者,但现在一听皇上纷说始知,有一部分蒙古部落已经和建奴暗通款渠,而自已和一些大臣却一厢情愿的想着纵横联合之类的计策,明显落了下乘,更何况,在不知对方情况的情况下,仅靠以前掌握的情势来制定计划,显然也是一种荒唐。

“现在满清的努儿哈赤处在病中,估计是让大明的大炮给打伤的。而他的儿子们都在忙着争夺继承权,根本就无暇西顾,此正是我朝蒙古之时。”

“皇上为何不等待一二年后,锦衣卫成长起来后再对付蒙古呢?要知道蒙古现在和大明仍然是和平时期。”徐光启这里插了一句话,他的想着仍然是想着拉一部分打一部分,以拒建奴,使明朝立与不败之地。

“和平?中蒙关系应该是时好时坏,大仗不打,小仗不断的局面。大明和蒙古虽开有马市等,看着是和平,但每年都会不时的有一些部落越过大明边墙,来打草谷,任意屠杀抢掠我大明子民,这是朕最无法忍受的。这种和平是建立在屈辱之上的,非大明所需要的和平,大明立国之祖训即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为了一时之和平,竟然把河套地区给丢了,这是大明的耻辱,朕要用蒙古的血来洗刷此耻辱。至于等待,非朕不愿而不能矣,朕之战蒙古,非无目的之战,而是谋天下之战,一为确立我大明威信,以震宵小。这些宵小不仅指窥伺朕的皇位之人,还指一些yù挺而走险的乱世枭雄,更指诸如朝鲜、日本、xī zàng等番国。他们这些人或者国,看待大明已经是垂暮的老人,值此内外交困之时,无不想着从中谋利。朕此次出兵就是要起到敲山镇虎,杀鸡敬猴的目的。

二确立净军无敌之形象,为大明立一标杆,大明失败的实在太多了,战兵们没有有任何气势可言,未战先yù逃,如此势气如何能战?朕就是要借此战树立起大明的标兵,让他们看到,大明的兵丁敢于走出国门,与任何敌人在野外浪战。告诉世人朕的兵是招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要整天想着什么化外之人有多强,朕会用事实来告诉他们,一切野蛮民族都是纸老虎。

三取得河套地区肥沃的土地,那是我华夏先祖的土地,朕要取回来,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黎民百姓,朕不能做丧失领土的皇上,而是要开疆拓土,一寸山河一寸金,那是我华夏民族宝贵的财富。

四解决西北缺粮问题,这几年的大旱,使得西北以及北方诸省,大受其灾,百姓们基本上已经无粮可食,长此以往,非酿成巨祸,无粮可食的百姓将纷纷揭竿而起,为了活着,哪里还管什么三纲五常。所以朕必须提前谋画,朕将用征战得来的河套地区跟江南的富户们换粮食,然后再在西北、河套地区修路运动,以工代赈,把粮食再给受灾的百姓,如此百姓有粮了,就没有人会铤而走险,走上造反之路了。两位爱卿万务以为百姓不会造反,此为必然,而非偶然。

而且,朕之净军,有神弩在手,顷刻之间就能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