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 (第1/4页)

让各地官府按着自己的标准,从当地的钱庄贷款,拿钱去修建公路。钱庄的贷款里有自己的三成股份,因为是善政善行,钱庄那边也来个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也算是改变一下公众形象,为百姓造富了。

铺路当然不能象以前一样接着来个黄土铺路,那种泥巴水坑可真让人受不了,几次雨水一冲,立刻就是坑坑洼洼了。要铺当然只有水泥路才能达标。水泥当然得用自己的,而且目前在整个大明也只有自己有。虽然是拿着左手的钱给了右手,看着没什么区别,还少了一大块的钱。但水泥作坊首先是做开了,因为每个地方都得用,名声首先是打响了,老百姓当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好处,水泥生产好了,接着技术的改良也就有钱投入研究了。而且从认识到接受再到争相使用,这个过程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水泥作坊开遍全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那钱还会是大把大把的赚。

补偿好占地问题,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此善举再把百姓伤害了,那就和初衷背道而驰了。还是按着推行免税政策之时的钱庄、锦衣卫、驿站共同监督的办法来,尽量的让百姓免受损失,具体的补偿办法就是以地换地,或者直接的高于市价补偿,以后再开作坊优先安置工作等办法,这些得写明白了,不敢大意。

自古以来许多的改革初衷都是相当好的,比如说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出发点和政策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点——执行。结果让坏和尚给念歪了,不仅起不到安民的作用,反而变相的给百姓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和被剥削,而自己则落得到相当凄惨的下场。

按理说只要出于公心、善心这样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但哪里又有如此之多的公心、善心呢?官吏们为了一已之私,哪里又会在意什么百姓的利益呢?敲骨吸髓还嫌不够肥呢,还谈什么公心、善心?

所以这个补偿就只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全国实施一个标准,张贴出布告,让百姓们知道的明明白白。由三个可以直达天听的驿站、锦衣卫、钱庄来监督着,这样的渠道还是挺有震慑力的,至少那免税名捐的通告下发后,全国至今没有一起私自收税的。

最后以路的质量、距离、宽度、厚度等进行结算,这里面当然有各地的地质等不同,也是价格的参考依据。

这一下,各个地方官府组建的队伍就可以赚到钱了,官府当然也就有了公款,而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再根据当地的物产、环境不同,建作坊、特产等,可以再把生产出的东西或者各地的特产卖给皇上的驿站,让驿站搞个物流业,来个皇室收购,再统一的分散各地。而一些有水患的当然也可以用修水利工程来赚自己的钱,有想建水库这种抗旱工程的,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总之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直接的商品经济,都可以直接和皇上来进行交易。

当然质量检验是关键性的,别搞个豆腐渣工程出来,拿着自己当冤大头,那就不是自己的初衷了。不要想着什么加强德制教育工作,那东西的确是神器,但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情况下,有时候德会变的相当的脆弱,不堪一击。所以监督体制,就非常的关键。政务公开当然是法宝中的法宝,所有的工程的用料、用工、用时全部在公众场合公开,凡隐蔽者,由人检举揭发到官府或者驿站、锦衣卫、钱庄。下一步甚至是开遍全国的一切作坊店铺等。

这种半计划经济当然不是朱由校的初衷,但不这样,国营经济真的没法在大明这块拼命抑商的地方萌生。连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南宋都就开始萌了,到现在还在萌着呢。更何况是国营了。如此过渡下去,哪里有什么,就能来个互通有无,这全国的经济就能盘活了。

这样路也好了,东西也好运了,自己前期在路上的投资也能慢慢收回来了,然后、、、、、、

这事要是放在前天,估计朱由校还没这个魄力,但一个同乐酒店,让他完全看到,利用自己的卸膳,再多开几家的话完全够了一年四百多万两银子的户部税收。而自己其他的金手指也都在赚钱之中,并且不断的在开拓着市场,再挣来几个四百万也是不成什么问题。取之与民,用之与民,把这些钱再想办法还给百姓,也是很正常的。一旦修好了全国之路并连贯起来,那样无疑会让大明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本钱不够的话也不要紧,现在已经有了十八家遍布全国的钱庄支持,大可把硬币、纸币的发行提前运行出来,那样,银行印着钞票,又有信用,还有什么国营企业不好发展的。因为现在并不缺钱,和十八家的关系还有待接着巩固,所以这一神器,朱由校还没有想着上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