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部分 (第1/4页)

“孙老师,废除了军户,可以采取募兵的方式来招募新兵,相信以朕的声誉,应者云从不敢说,但来捧场的肯定是不少的。”

孙承宗的担心是这样的,你朱由校神武,训练个兵也厉害,你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你死之后呢?谁能保证你的儿子、孙子也能按着你的制度来执行,万一再恢复军户制度,那这样当兵的后代,岂不是被你害苦了?所以谁会冒这个险呢?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在明朝可是屡见不鲜。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

“皇上,太祖定的规矩既然皇上能改,几百年之后,谁又能保证,没有人会恢复了太祖的规矩呢?”(未完待续。。)

第450章边兵求帝

一听这个问题,朱由校是一阵的头大,孙承宗说的含蓄,还来个几百年之后,其实再高了也就是和神宗万历一样,来个五十年,朱由校也就死定了。但那后面的皇帝,谁还能保证就不再‘复辟’了?才刚刚讲的毁佛、建佛的北魏两代皇上,不就是明证吗?到时候谁来约束?这个问题是老百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这个险可不敢冒,这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事情,大明律相当的苛刻,就算是军户无丁壮去当兵,也不行,得去佥(全部)幼儿当‘幼丁’长大了再当成丁。真是一入军户深似海啊!根本就躲不过去了,这种循环傻子才愿意当兵呢。

而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百姓们谁敢冒险去赌老朱家的人一个个都象朱由校自己一样的英明神武,对待军人能给最好的待遇?

朱由校被打败了,近三百年实际的苦难,并非是一时半会能改过来的,虽然说到了这个时节,军户制度有了相当的松动,但集中的卫、镇这些地方却是没有多少改变,比如这大同镇。这种观念不是朱由校一句话一个圣旨能搞定的,所以只能放弃了,另行选择。

九月二十三日,卯时,校场之上,远处还能不断的听着不断的爆豆子声音,一声声的传了过来。大家都知道那是净军们在不停的训练,因为火枪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还是有许多的人轮不到白天使用,就利用夜里的时间在练。

昨天的入选者一个不落的拿着号牌。到了自己归属的净军百户之前,报好了名。

而同时不被入选的人也围在了校场的四周,直到最后发现一个多余的名额都没有了,一个个从希望变到了失望最后是绝望。入选的规则是公平的,就单纯的跑步,有不公平作弊的也都一个个的被抓了起来,这让他们无话可说。以前没有亲军,他们还能就这样活着,但现在有了亲军、更有了眼前的大同精忠队。他们又如何再面对以后的日子呢?

如此就这样久久的不肯离去,已经没有嘲笑了。就算是有笑声。也已经是苦笑、急笑。他们的确不想离去,总觉得自己这段时间也付出了努力,但就这样看着别人一步登天,而自己一生一世。还有自己的子子孙孙。就因为这样的一次跑步。还要和自己的祖辈父辈一样,在守着这里接着一辈不如一辈的活着。

“咱们求皇上去吧,连榆林那边烧了都能给那么多的银子。战死的战士也给了那么多的抚恤,我们也算没有功劳有苦劳的吧,总不能再这样活下去吧。。”

就在这时,一个兵如此的说,本来说的时候只是一句普通的牢骚话,但这句的感染力太大了,一下子就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他们没有胆量来个什么兵谏、啸营、闹饷甚至是聚众造反之类的,连辽东的铁宁铁骑如此拿着军堡来威胁,皇上都一点不理会,别说他们了。再说了,就凭着他们这三四万人,连眼前入围的二万六千人都不一定能干的过,更不够净军收拾的。他们想的很简单,就是想去求求皇上老爷子,帮帮他们。

一群人呼呼拉拉的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慢慢的达成了共识,去代王府前静跪。

这边入选的人在那边已经在接受净军的安排了,按照净军从头所学的,千户、百户们带着自已的兵,开始一项项的安排课程,安排食宿等,忙忙碌碌的,也真没有人注意这群看热闹的。

近辰时的时候,所有的边兵们已经聚集着路过了北城门,这个时候张朴等也得到了消息,急忙的带着兵将们赶了过来,堵住了去往代王府的道路。

“尔等想做什么!造反吗?!”张朴堵在了当街大声的喝斥着。

一看宣大总督这种比大同总兵还要大的官出现了,众兵士一个个的都停住了脚步,目光茫然的看着张朴。

而张朴也是吓坏了,手下的兵丁这是要干什么?虽然自己也知道他们没有胆子敢干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