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 (第1/4页)

法和明军接触,就可以直接的兵临城下,仗着武器的犀利,来个步步为营,彻底的把沈阳拿下,到时大金的国都必将不保,这场金明之战,也就会慢慢的降下帷幕。

而迁都所指的方向第一就是辽西地区,那里林丹已经迁出,并伤了元气,不知道在哪里正舔着伤口呢。而蒙古诸部因为此战的被灭,根是没有任何的力量反对大金的入侵。依大金的个性,讲究的是实力至上,没有什么哥们义气之说。蒙古诸部既然已经失败了,那就得承担失败的后果,把草场、土地、人口、财产等都交给强者。这里不是中原的儒家文化,是丛林法则为主导的。话无须说的太过清楚,黄台吉是一定懂得。

而朝鲜现在已经是大金的附庸国,大金的士兵还要把守着,入主朝鲜也没有什么难处。统治一下棒子,大金更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朝鲜是大明的附庸国,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大金的敌人,不管他是怎么做的,这都是无可否认的。而今他背叛了明国,转向了大金,等到明军挥师而来之时,他一样会转身而向明国。所以这一条最没有压力,而且和辽西不同,那里离明国更远,想要征服一点都不容易。历史上隋炀帝、李世民等都去征服高丽,结果表明没有一个能成功的,原因很简单,鞭长莫及。一旦大金掌握了那里,情况也会是一样的,自身肯定也稳定了不少。

长白山那更是大金生存之地,虽然条件辛苦了一些,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归处。

“迁都?”这个问题还真是黄台吉没有想过的,他这个皇帝虽然也是帝,但和明国那种乾纲独断的皇帝有所不同,一切都是四贝勒共同商议,以八旗的‘举手投票’为决策。特别是迁都这样的问题。想到这里对范文程说:“先生,此事事关大金国运,且回去再议,如今先谈谈此时如何破局吧”。

“皇上,臣以为,盖州已经是不能再救了,虽然此点对佟养性有所偏失,但慈不掌兵,该舍的还是要舍,而如此的舍也是一种视弱的表现。皇上在此也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今冬明皇是不可能再行出边墙而战斗,留在这里徒浪费粮草。而因为不救盖州以及皇上的撤军,肯定也会滋长明军的骄横之心。若明军敢逆河可上,大可用皇上如何筑坝蓄水的计策,相信就算是明军的战船,也是吃不消这种洪水的冲击。只是此计一是需要保密,必须缓缓图之,二是此计也只能使用一次不可再为,三是一旦实施,沿河的百姓,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百姓,必将受害。”

这个计策虽然是故计重施,但只要做好了,成功的可能性将会相当的大,只是这个机会只有一次而已,能否抓住,需要做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明军在大金的情报人员也肯定是不少,一旦走漏了消息,一切都成了泡影。

“视敌以弱,助长其大意之心,而后抓住机会,一击毙敌。先生此计妙啊,虽然此计只有一次性的机会。但作战讲究的都是出奇制胜,哪里有什么机会再来一次的。如此,朕依先生之言,撤军。”

黄台吉终于撤走了,三屯营里的军民更是欢呼雀跃,不停的赞美着明皇的伟大,和建奴或者蒙古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但没有一次能象此次打的是如此的痛快淋漓。现在黄台吉灰溜溜的撤退了,代表着大明此次战役的彻底胜利。(未完待续。。)

第477章大明硬币

朱由校在三屯营留下了,第一是要确认一下黄台吉的出走方向,是不是有杀个回马枪的意思,朱由校可对可以制定出水攻战术的黄台吉,不敢有一丝的大意,盛名之下无虚仕,别看自己把他的阴谋诡计给粉碎了,并善加利用,来了个大口袋,但那是占了前世所知道水下长城的典故的优势,才有了这个机缘巧合,来个了瞎猫碰个死非耗子,并不能就说明自己的智商、情商就比人家高多少,这样再沾沾自喜那就有些过了。相反让朱由校更加的警醒,这些古人打个争,往往能‘杀人于无形’,一不小心着了道,还真够自己受的。

第二是等蓟镇铁血队的选拔,这是选拔自己的亲兵预备役,朱由校当然不敢放手,军权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保命的唯一凭仗,除了天雄军和白杆兵,这两只队伍都是历史名人自己操作的,象净军、锦衣卫,可都是他自己挑选的,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之中,也是不断的出现,加强沟通度,加强忠诚度,蓟镇铁血队以后还会守在京城的四周,是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所以这次,朱由校当然也得亲自坐阵了。

第三是安排灾民安置,四次灾难,这次的是最轻的,但因为通知的晚了一点,没有什么准备,所以对于动财,基本上不是被泡坏了,就是冲走了。还有粮食,如今正是秋收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