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部分 (第1/4页)

在船上风力发电机随船而动,是船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叫移动,而是要叫风力发电机。

电能变光能的灯炮,玻璃、真空、钨丝,都好搞,以前就与宋应星谈过这种问题。

电能变热能的什么直流高压变成高频电流的器件那种变频器,朱由校是不敢指望了,有了那东西,电磁炉就有了。但电热毯是必须要搞出来的。这对北极之行太重要了,北极最大的困难就是一个热量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的困难都好解决。

电能变动能,是已经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可以想着把螺旋桨给换成电动的,比以前那种靠着风力蓄能的机械办法要方便一些。

电能变成这光、热、动正是电力无限吸引宋应星的所以从盖州到沈阳一线,开发水电站,就成了必须。这是召宋应星此来最主要的目的。

建水电站,不是脑子一热就能建的,放在后世,没什么困难,但在大明,那难度系数可是不小,什么水轮机、机组排列、保护装置中的过电流保护、欠压保护、水阻保护;变压器等等问题都需要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这些问题让朱由校来想,那是一个都不能解决,所以上次与宋应星接触之后,就让他慢慢的先从那小电量上出发,不断的实验。

宋应星当然知道难度大,怎么发电、怎么存上电,怎么运输出去,怎么保证出去的电出现了小意外之后,如果保护这等等问题,他同样在不断的摸索着。

只要水电站成功,盖州到沈阳或者到开原,这一路上都有河的所在上,搞条轻轨电车就成为了可能。

一天的时间,宋应星被朱由校说的是兴奋不已。这种种的奇迹如果在自己手上诞生,那是多么荣耀多么奇妙的事情。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

朱由校给他人力、物力、财力、基础知识,并鼓励着宋应星,这一系列的事情有了眉目,那他宋应星就是大明功绩最大的人。

宋应星听着那嘴都咧到耳朵了,这文官搞奇淫巧技也就是在朱木匠这边有市场,换了别的皇上,一点的可能性都没有。

大纲已经有了,重要的是干活了,宋应星就是这样一个干活的人。

三天的时间,军队在休整,而朱由校这三天的时间一直就与宋应星在一起,不断的探讨着科技问题,并且都是秉烛夜谈。这样的待遇是大明可是独一份的,看的周围的人一个个瞠目结舌。这宋应星的圣眷之高,基本上来说是无人能及了。

这三天给宋应星许多的启示,以前许多不明白的问题,现在也解决了不少,对于电力的研究,也更加有信心了。

再上征程没有费朱由校什么劲,这类问题孙承宗动作的相当好。张嫣带着新月与皇上依依惜别,又对将士们敬酒,请求他们护万岁周全。

这让朱由校不由的想起了西厢记里那送别的情景:

崔莺莺叫小红,满满斟上酒递给了琴童,鞍前呐,马后你要多侍奉诶。

崔莺莺泪盈盈,满满的斟上了酒递与了张生,山高诶,路远你要多保重啊诶。

崔莺莺泪双晶,走上前来我拉住了张生诶,相公啊,功名就如山重啊诶。

将士们听着张嫣的嘱托,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一个个表示誓死护卫皇上,对这母仪天下的皇后更是敬重。

队伍里因为有着庄海鸣这样慢腾腾的炮队存在,所以这速度是根本快不起来。

铁岭距离沈阳并不算远,一百多里地,却整整走了五天的时间才赶到铁岭南边的五里之处。

朱由校率众观城,朱由校一直以为这铁岭地方应该是个大铁矿,又在辽河边上,想着可以把这里建成一个大钢铁基地。但这个话一说,周围满是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他。满眼里的意思好象是“皇上,你不看书啊?”

“回皇上,铁岭之所以如此取名,与铁矿二字并无关系,此铁岭二字是从铁岭卫搬过来的。”

“那有什么不同?”

“回皇上,铁岭卫本为太祖所设,但位置在鸭绿江边的古铁岭,朝鲜王派来使臣,说古铁岭为朝鲜领土;鉴于朝鲜的意见,加之当时的国力也有所不足。因此太祖大度的让步,将已经组成的铁岭卫迁至奉集堡,而之又迁到现在的银州,至此银州就开始了铁岭之名。”

“银州?为何叫银州,”铁岭不是有铁矿,这银州是不是不产银?朱由校心时诽谤着说,再不敢望文生义。

“银州之名,倒是的确此一解,当时有以冶炼白银为业者在此,有银冶业比较红火,故辽太祖改名为银州。”

“哦,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