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 (第1/4页)

而此时的辽西佟养性已经得到了铁岭被灭的消息,也得到了黄台吉撤退的情报。铁岭那里不仅仅有李家与曹家,同时还有他们佟家,现在再次传来噩耗,对佟养性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这样下去佟家真有可能被明皇杀绝的!

不过再恨又有何用,开原、抚顺关、鸦鹘关现在是建奴手中最大的力量,都顶不住明皇的攻伐,他这里同样也顶不住了那十门大炮的压力啊!

好在得到了黄台吉撤离边墙,保存实力的圣旨,赶紧的就坡下驴,开始陆续的过了边墙,往蒙古撤离。宁远之战,侯家的灭绝,让他彻底的清醒了,认识到了一个道理——明军不可力敌。只能保持有用之身以待良机了。

对于整个家族的被毁,这种仇恨如果是在大明腹地或者说依然故我的还是大明的子民,佟养性可能不会如此的疯狂的想要灭了明皇,但他不是,他打骨子里就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自己已经是建奴的一员,早已站在了大明的对立面。这些年跟着建奴,整个佟家都是风生水起,对于建奴可比对大明要强多了。

虽然知道这时候的撤离,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卷土重来,但这些年建奴的辉煌,让他相信,建奴不会就此沉沦下去,想报仇雪恨就得跟着建奴干!

京城现在是热闹非凡,最受百姓瞩目的殿试终于完成了,倍受关注的,状元、榜眼、探花,终于产生,刘若宰、何瑞征、管绍宁。而史可法发挥的却不是太好,考了个三甲二十六名,得了一个同进士。

殿试的结果,当然每一时间传到了朱由校的手中,刘若宰、何瑞征、管绍宁三人中,朱由校只听过刘若宰这个名字。

刘若宰的名字之所以让朱由校熟悉,是因为刘若宰除了有官职之外,还有一个身份,《金瓶梅》的最初作者。

做为极度爱好中国文学的朱由校来说,《金瓶梅》当然是必读之物了。很多人都知道此名著的作者为兰陵笑笑生,但那只是作者的笔名,但作者的真实身份或者真实的姓名是谁,谁也说不清楚,其中王世贞说 、贾三近说 ? 屠隆说 、李开先说 、 徐渭说 、王稚登说 、蔡荣名说 、**星说等,都不尽人意,其中当然也就有刘若宰之说了。(未完待续。。)

第754章状元效应

据传:

天启五年,刘若宰参加了那一年科举考试,这是他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了。在笔试中,他发挥得很好,被主考官选出来参加熹宗皇帝亲自主持的面试。

刘若宰经常和一些当时很有声望的文化名人交往,见过很多大世面,于是在熹宗皇帝面前一点儿都不害怕。熹宗皇帝一连提了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而且声音浑厚清晰。熹宗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就又随口问了一句:“祖籍哪里?”

刘若宰知道皇帝最忌讳起义军,水泊梁山又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起义军的老窝,要是对皇帝说了实话,皇帝肯定会不高兴的,于是就想编个谎话骗过皇帝。

可是刘若宰又想一想,“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的祖籍呢?这可是不孝。再说我怎么能说谎呢?”于是,他挺起胸膛说:“回陛下,小民祖籍水泊梁山。”

熹宗皇帝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严肃地问:“你从小就住在水泊梁山吗?”

刘若宰知道熹宗皇帝已经不高兴了,依然照实回答:“小民的祖父和曾祖父住在梁山,到了我父亲时就搬到江苏去了,我是在江苏出生长大的,从来没有去过梁山。”

就这样面试结束了,刘若宰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被选为状元了。第二天,皇榜贴出来了,第一名是一个远远比不上他的叫余煌的人。他从第二名开始看,到最后一名也没看到自己的名字。这件事对刘若宰打击很大。可他还是决定参加下一次殿试。

刘若宰在京城里租了一间客房,准备在京城长期住下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叫《金莲传》的书稿,他花了两年时间重新整理加工这本书,并且把书名改为《金瓶梅》,据说这就是后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小说《金瓶梅》的雏形。

以前不了解考场的规则,朱由校还经常的在与朋友茶余饭后聊天的时候,谈论起过这段故事,现在想想,整个故事简直就是漏洞百出。除了天启五年状元是余煌之外,其他的都是胡乱编的。骗那些不懂之人的。

一看皇榜。状元是余煌,等着考下一次的殿试,我的个去,骗这个故事的人。也不看看。大明考试的规则。结果编故事编的驴头不对马尾。

落榜的那是殿试吗?那是春闱的会考好不好,考中了贡士,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