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蒋氏刚还为孙子的话高兴,此时见了他的动作,又不解的问:“延宁这是要作甚?”

“孙儿常年住在书院,留家人在地里干活,已是愧疚不已,如今好容易回来一趟,自当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也好为长辈分忧。”

“有心就好,哪里用得着你干这粗活!”蒋氏连忙扯住刘延宁的袖子,“延宁你是读书人,将来要做大官的,体面着呢,下地岂不是埋汰?听奶的话,进屋歇着罢。”

“瞧奶说的,孙儿就算日后当真学有所成,金榜题名,也不改孙儿农家子的出身,如何就不能下地了?”刘延宁耐心的劝说蒋氏,“再说孙儿明年就要下场,先生也曾耳提面命锻炼身体,恐体虚者拗不过大考,孙儿这也是谨遵师嘱。”

虽然刘延宁说得冠冕堂皇,蒋氏却知道他是想帮妹妹分担,不由瞪了刘青一眼,还是妥协道:“罢了罢了,这点活计也不急着今日就做完,二丫随我们一道进屋罢。”

刘延宁却不为所动,只道:“活儿摆在这里,总得有人去做,孙儿身强体壮,自当不在话下,妹妹先随奶进屋罢。”

刘青刚刚被蒋氏瞪了一眼,知道这会儿不能应声,索性弯着腰继续拔自己的草。

蒋氏见自己说不动大孙子,也只能无奈道:“你这孩子也忒实在了,哪有上赶着干活的?”

刘延宁笑道:“孙儿常年不在家,如今赶上了农忙,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蒋氏到底怕不常干活的大孙子磕了碰了哪里,索性也留下来帮忙,祖孙三人忙活了一阵,到了做午饭的时辰,大丫过来喊蒋氏。

大丫跟着蒋氏做饭也不到一年,灶上的柴米油盐,蒋氏都不放心让几个儿媳妇沾手,大丫一个半大的姑娘,蒋氏更怕她不小心浪费了米油,掌勺权仍捏在自己手里,这时再不情愿也得回前头做饭,只不放心的叮嘱刘延宁:“干会儿便算了,可别把自己累着中暑。”

见刘延宁点了头,蒋氏才出了菜园子,拍了拍手上的泥土,从腰间解下一串铜钱,递给旁边的大丫道:“大丫,你大哥难得回来一趟,今儿加菜,去村口你老根叔称半斤猪肉回来,要大肉。”

听到今天有肉吃,抵着头的刘青已经没出息的在咽口水了,大丫却只神态自若的接过铜钱,脆声道:“知道了,奶。”

看着蒋氏和大丫的身影消失在园子里,刘延宁回头瞥了刘青一眼,温声道:“妹妹累了罢?你去前边荫处歇会儿,这里有我就够了。”

刘青本想拒绝的,以蒋氏对孙子的看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绕到后面来视察,再瞧见她休息刘延宁干活,指不定又要怎么责罚她。

只是抬起头看到少年眼底写满的关切,刘青却无端沉默了。

刘延宁用哄小孩的语气继续道:“听话,去前边坐着,我托人请了镇上的老大夫过来,等大夫给你把了脉,奶他们也知道你确实是不舒服,不是故意偷懒的。”

刘青闻言一愣,听这意思,刘延宁这趟回来竟是为了她?

☆、第三章

许是少年眼底的真诚太过感人,刘青到底不忍拒绝,悠悠然坐在篱笆下,随手摘了几张大叶子遮在头顶。

顺便思考一下原身与亲哥的关系。

亲哥看起来对原身并非冷淡,相反还很关切的样子,为什么她下意识就认定原身和亲哥不亲近?难道这对兄妹之间有什么误会?

刘延宁偶尔抬头,就看到妹妹皱着巴掌大的小脸,满脸严肃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刘延宁不由会心一笑,虽然妹妹对他仍旧不亲近,但至少没像以前那般见了他就跑。

前屋灶房里,大丫买肉回来了,用稻草搓的绳子拎着,正在淘米准备的蒋氏抬头一看,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几步上前接过大丫手中的肉,看了看,又掂了掂,才满意的点头:“这肉挑得不错,又肥又厚,今天让延宁好好补一补,可怜见的孩子,在书院肯定吃不到油水,这不又瘦了。”

听着蒋氏嘴里满怀关切的念叨,大丫倒也没嫉妒,或许小时候听了她娘的抱怨,她心里也会愤愤不平,她哥哥就比大堂哥小两岁,怎么大堂哥念得书,她哥哥就不行?

不过长大了以后,她也慢慢气顺了,大堂哥从小就会念书,以前在镇上教过大堂哥的林夫子,到现在还对大堂哥赞不绝口,说大堂哥一定能考上秀才呢。

大堂哥真要是成了秀才,他们刘家可就是书香传家,不再是泥腿子了。她以后得是秀才的妹妹,嫁进地主家穿金戴银也使得。倘若大堂哥再争气些,当个官,别说他们家,就是整个落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