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等待放榜的这些日子,刘延宁已经在家把身子和精神调理回来了,因此接待完小伙伴的第二日,刘延宁又回书院去了。

得知方永顺这回也考过了,李氏被刘延宁劝下去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拉着刘延宁旁敲侧击的问:“你回了书院,瞧瞧方家那孩子回了没有,要是也在书院,不如请他来家里吃顿饭,他这回也考上了,咱们还没恭喜他呢。”

虽然李氏说得很委婉,但是经过上一回,刘延宁对这个小伙伴就已经很警觉了,现在听他娘说想请人来家里吃饭,心里自然本能的排斥起来了,嘴上还是义正严词的道:“现在说这个也太早了些,还是等府试考完在说罢。”

李氏想了想,觉得也是,现在才过了一个县试,后边还有院试和府试,比这个难多了,现在来谈庆祝为时过早了些,顶多自家人聚一聚,讨个彩头罢了,儿子同窗那儿,还是先别打扰人家,等这几场考试都结束了再说。

而且李氏还有一个考量,下个月他们要去省府考试,公公的意思是愿意带上她女儿一起去的,方永顺那儿也要去省府,到时候他们两家结个伴,也好让女儿先同他接触接触。

李氏只是在心里琢磨,没有说出口,鉴于她儿子十分排斥的样子,就先不让他着急了。

刘延宁备考的日子,过得很快,刘青她们陪考的,也感觉日子飞快,院试的前几日,刘延宁书院的先生就叮嘱他们早点动身去省府,去的早了,说不定还能在考场旁边典个小院子,毕竟院试和府试两场,加起来在省府要待上一两个月,考生又需要吃些好的补身子,住客栈着实不方便。

李氏这边听了,忙托人给刘家送信,刘大爷和刘二叔第二日就赶车过来了,这次为了照顾大孙子考科举,刘大爷连家里茶叶蛋的生意都顾不上了,非要亲自出马。

江州城离省府太远,据说赶牛车要走整整两天——是从早出发走到晚上的那种两天,中间要在某个城里住一晚,第二天日落之前勉强能赶到城里。

因此得一大早出发,要是出发的得晚,就要在外边住两晚了。

为了省一晚上的客栈钱,刘大爷决定在江州挤一晚上,第二日一早再出发,就他和刘大爷两个人,刘延宁的屋子挤一挤,还是勉强能住下的。

就这样对付到天刚刚亮,众人便起来了,李氏让刘青再躺一会儿,她出去帮着公公和叔子,把这几日整理好的行李和吃食,都往板车上搬。

自家有牛车就是方便,李氏本来就准备了几只鸡鸭,她怕女儿到时候不敢杀,自己先处理了几只用盐腌着,这会儿天还不算热,勉强能撑十来天。

昨儿刘大爷他们进城的时候,也从家里带来了好多吃的,还有些自家舍不得吃白面,现在吃的加被褥衣裳,都堆了大半个板车,等下还有刘延宁的书和笔墨,绝对像搬家一样。

刘青起来时瞧见这仗势,都忍不住咂舌,不由想他们家要是没牛车,这么多行李该怎么搬?

果然甭管现代还是古代,车都是家庭必备的。

李氏手脚麻利的摊了好几张饼,这就是他们在路上的干粮了,在搬行李之前,她又顺便煮了稀饭,刘青他们便用饼就着稀饭吃了几口,就上路了。

因为形成仓促,李氏都没来得及提出找方家同行的建议,结果刘青他们出了城,刚好就碰到了方家的人。

方家几房早就分家了,如今兄弟几个各过各的日子,比刘家人口简单是简单,遇到这种时候,就少了些帮手,只方家父女同行。

不同刘家带上刘青,是刘青自个儿想出去,刘大爷也有心让她多见见世面才带她出来,事实上就算不带刘青也不受影响。而方柳却是没办法,他们家现在就四口人,总不能四个人全出来,还得留一个在家干农活的,方柳一个小姑娘留在家的话,先不提安不安全,她这小身板肯定也干不了太多活,反而耽误地里的事,便只能让她跟着出来,在方父旁边搭把手了。

但不管怎么样,方柳看见刘青还是很高兴的,刘青也觉得到人生地不熟的省府,多一个小伙伴也好。

两个小姑娘坐在各家的板车上,就开始聊起天来了,听见刘延宁和方永顺打招呼,刘大爷也热情道:“我们还是有缘啊,没约好都能碰上,正好这两个小姑娘,到时候住客栈让她们住一间,还能省好些钱呢。”

方父也是惊喜,两家一拍即合,就这么结伴同行了,等进了省府,听见刘家要去考场旁典个小院子住,本来是想住客栈的方父也一咬牙,跟着刘家去了。

他们来得不算迟,但有人比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