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 (第1/4页)

临近年底,气氛好了些,原本安静的众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康熙的御案上,又出现了请立太子的折子。

胤祉整日与一帮文人骚客在一起,吟诗作对,常常上折子将他做的盛赞大清的诗作呈上。

胤礿依然与庄子里那些马铃薯和番麦日夜相对。

胤禛自从讨来户部的差事后,便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讨欠银工作,整日捉着户部的官员加班,一派能王形象。

而胤禩,也开始秘密接收一些原属于胤禔的政治资源。

终有一日,不知康熙是被胤祉频频呈诗的行为弄烦了,还是真的发现了胤祉的文采斐然,他下旨,命胤祉率翰林院众人,重修明史。

修史这种事,那真是把一辈子的时间投进去都有可能不够的,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胤祉被康熙遣去修书,这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明白。

胤祉也明白,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大和老二都没了,他不就是长了吗?没了嫡子,立长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吗?

他虽然想不同,但他却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不敢去找皇阿玛问,只能委委屈屈的接了旨意,去修书了。

四十二年的年宴,特别冷清,虽然云荍和礼部已经竭力想使它看起来热闹、花团锦簇一些,但康熙的缺席,依然将它打入了冷宫。

四十三年的正月十五刚过,康熙又下旨,命皇子各家都将孩子送进宫,在上书房读书,无论嫡庶,包括理贝勒府和被圈禁的大阿哥府。

虽然猜不透康熙的用意,但各家还是乖乖的将够了年岁的儿子纷纷送入宫,一时间,冷清许久的宫里竟是热闹了不少。

出了正月,胤礿盯了一年的试种之事,终于收集够了数据,将最终结果呈给了康熙,而番薯经过一年的推广,也收效甚广,从各地报上来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饿死的百姓之数大幅度减少。

康熙看完折子,总算龙颜大悦了一次,命胤礿继续负责马铃薯和番麦的全国推广事宜。

并,终于,将他的郡王变为了亲王。

因着康熙的好心情,朝中上下的氛围都轻松了不少,又有人开始老调重弹,上折请求康熙立太子。

康熙依旧留中不发。

胤禩却开始展露锋芒,几乎与朝中过半朝臣交往过密。

恍惚不过一夜时间,朝中盛赞十阿哥胤禩精明能干、贤良豁达的大臣就不知凡几。

整个京城都有十阿哥真乃贤王的传言。

与之相对的,是五阿哥胤禛刻薄寡恩、不近人情的臭名声。

第290章

康熙细细看着暗卫汇报上来的情报。

他的眼睛已经有些看不清了; 此时只能举着纸张; 凑近烛火旁; 眯着眼,才能勉强看清上面的内容。

好容易看完; 康熙无声的笑了一下。

“贤王。”轻声的喃喃自语后; 康熙问,“四阿哥呢?怎么没有关于他的传言。”

“呃…”这个问题似乎是把暗卫难住了; 他犹豫了一下才不确定的道; “传言四阿哥是个好人,是个将老百姓放在心里的人。”

这话; 怎么听怎么别扭。

“呵呵。”康熙低低笑了一声,没有追问,挥挥手让他下去了。

三月中旬刚过; 山东忽然传来急报,河间地区因为饥荒原因,流民暴动叛乱了!

康熙在朝堂上顾不了身体,大怒之极。

两个月前; 他还在信誓旦旦的说大清再无饿死之民,而现在,就有老百姓因为饥荒叛乱了。

这是什么?这是赤果果的打脸啊!

而且,番薯连偏远的东北、西南都普及了; 更何况近在咫尺的河间?以其产量,怎么可能发生饥荒之事?

这其中的猫腻,不用查康熙也明白的一清二楚。

但正因为如此; 康熙心中的怒火才更胜,因为胤礽和胤禔之事,他正处于最敏感多疑的时候,看谁都觉得想要窃取他的权柄,而在他以为大权在握的时候,事实告诉他,真的有人拿他不当回事,欺上瞒下,这让他怎么能忍?

而现在还要查的,就是看这单纯是地方官欺上瞒下的个人贪污行为,还是背后,有什么人在指使。

他阴沉的目光在几个儿子身上一一扫过,最终落到胤礿身上。

“老四,粮食推广之事一直是你在负责,此番河间出此大事,你应负全责!”康熙冷声道,“朕再给你一次机会戴罪立功,查清此事的前因后果,看看到底是谁在捣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