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部分 (第1/4页)

不能掩盖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庾璟年对三皇子发出的这道圣旨十分不满。

非但是庾璟年不满,就连沈昀、谢纯等人对于三皇子的此举也极为不满,建康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三皇子不肯与大晋的定海神针庾璟年同舟共济,反而在背后使绊子,就算是为了皇位,各大世家也觉得不能苟同三皇子的所作所为。

三皇子先是被庾璟年封驳了圣旨,接着失去了各大家族的支持,一时间威望降到了冰点。

三皇子也是无可奈何。他现在就是和大家解释,这道圣旨不是他发出的,估计也没有人肯信。这件事,他只能咬牙认了。为了补救,他先是将帮助桓淑妃草拟圣旨的御史中丞李常下狱,又与各大家族的宗主进行约谈,好不容易稳固了局势。

紧接着三皇子又连续给庾璟年写了几封书信,表示绝对不会再让庾璟年回军救援建康。庾璟年看了三皇子的书信之后,只是淡淡一笑。对于三皇子的朝令夕改,他心里有些疑惑。但是三皇子毕竟已经背叛过他一次,这次又想在他的背后捅刀子,再让他毫无保留无条件地相信这个三哥,也是万万不能了。

庾璟年甚至开始考虑派心腹返回建康保护沈沅钰母子。毕竟沈沅钰在三皇子的眼皮子底下,三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会不会对他的妻子动手,他现在也不敢肯定了。

而恰恰在此时,慕容圭为了配合宇文周在建康的攻势,接连发动几场会战,庾璟年只能打起精神应付。

而宇文周进攻建康的频率也是越来越急迫。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经历过一次流血夜之后,三皇子和众大臣们明白了安定内部的重要性。派了一支千人的队伍整顿建康的治安,稳定内部。

其实自打谢纯灭了河东裴氏满门,城里的内患基本就已经差不多解决完了。

宇文周试探性地进攻了几次之后,终于调集了两万步兵和五千骑兵集中兵力攻击建康南门。这一次宇文周差点就成功了,北燕的士兵们已经攻上了城墙,最后是三皇子披挂上阵,亲自提着片刀将攻进城内的敌人砍翻在地,士兵们见堂堂皇子亲王亲自杀在最前面,勇气倍增,奋不顾身地将攻上城墙的敌人全都杀死。

北燕军至此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发起下一波的攻击,宇文周无奈地退军。

此后,众人又经历过几次险情,最危险的三皇子将棺材抬到了城墙上,表示城破之时,就是他身陨之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士兵们觉得连三皇子这样的天潢贵胄都能视死如归,他们这些人又怕什么呢,一时间全都勇气大增。

经过这段时间的战争,三皇子、沈昀、谢纯等人也摸透了城防军的软肋所在。其实建康的军队并不比北燕军少多少,关键的问题就是组织建制不健全,各行其是,一盘散沙,上头的命令颁布下来,根本没有人贯彻执行,很多人为了保持家族的实力,出工不出力,北燕军打到跟前了,都不愿意派自己的兵上前抵抗,生怕自己的私兵死太多了,将来家族地位受损。

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就怪了!

因此谢纯给三皇子写了一份奏折,建议三皇子趁着北燕军队修整没有攻城的当口,赶紧整编军队,将所有的私兵置于统一的指挥之下,将各大家族自己的指挥官就地免职,而是在左右羽林卫中选拔一批中下层军官,接管这些军队。

三皇子早就想这么干了,因此大笔一挥,将这件光荣的差事交给了谢纯。

这绝对是最得罪人的一件差事,没有之一。

各大家族都觉得自己肯出动私兵帮助守城就算是仁至义尽了,现在让他们交出指挥权,那不是从他们的身上割肉一样吗,真是要了命了。

三皇子早就想这么干了,只不过他知道这件事让谁去干都干不成。因为没有人有这个协调能力,以前的谢纯也不行,因为他能力足够,但是地位差了点儿。不过他现在已经成了陈郡谢氏的宗主,又因为灭了河东裴氏满门,得了个“谢阎王”的雅号,成了全建康城人人谈之而变色的存在。所以三皇子决定让谢纯试一试。

谢纯果然雷厉风行,立刻将各大家族的宗主召集了起来,具体的谈判过程三皇子并不知晓,只知道“谢阎王”当场和众人拍了桌子,最后也不知怎么软硬兼施,硬是让众人同意了整编私兵的方案。

三皇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由感叹道:“季平真乃神人也!”

谢纯成功收编了各大家族的私兵,谢家沈家为了作出榜样,首先放弃了家族私兵的指挥权。虽然兵员素质和羽林卫那样久经战阵的羽林卫不能同日而语,可是想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