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部分 (第1/4页)

心腹道:“太子不能离宫。大王,世上没有父母忍心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但外姓人却未必狠不下这个心。如果太子到了宫外,被赵人所害,赵人却反指大王谋害太子,以此逼宫……”

郑王也是担心此事。

而且,他甚至没有自信自己能保护得了小太子。现在赵后对小太子寸步不离,他觉得是最好的。如果有杀手来,赵后一定会甘心情愿挡在小太子前面的。

现在僵持在这里,赵军不肯退,也不说为什么不退,郑王无力逼赵国退兵,只能从赵后身上想办法。

心腹看外面更漏,提醒道:“大王,该去陪王后用饭了。”

郑王慌忙起身:“对对对!”

他打点衣冠,熏香佩玉,命人捧上给赵后准备的礼物,往赵后的宫殿去。

听到乐音传来,赵后宫前苦候的几个赵国大家苦中作乐道:“郑王来了。”

“一听这乐音,我就知道是郑王。”

“这郑国先王还真是会折腾,到哪里都要带着乐工奏乐。”

“我王比人家先王更会折腾。”

这一句一说,几人相视苦笑,都不说话了。

郑王苦郑人,赵王也苦赵人。

赵人上到殿上公卿,下到街上稚童,无不知道他们的赵王,年过七十,乃雄心不止。

这不是夸,是苦。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好好的培养子孙,安享晚年不好吗?

谁都看得出来,赵王不服老。应该说,他怕老,怕死。

所以,公卿中劝赵王好好教养公子的人都被砍了,或被赵王用各种方法折磨死了。剩下的都看懂了,全都装起了傻。

但赵王无人劝告、遏制,就更加肆无忌惮。他像一头没笼头的疯马,可惜身后还拖着赵国这驾马车。他可以狂奔到力竭而死,赵国会被他拖累成什么样?

现在没人敢去想这个问题。

在殿外的这些人都知道,他们到郑国来教导郑国太子,可能会有来无回。但他们不敢不来。敢抗命,可能在赵国就被赵王砍全家了。来了,说不定只用死自己一个。

看到郑王车驾到了,殿外的赵人纷纷起身,避到一旁,跪下,行揖过面,把头低下来。

郑王走上来看到他们,先过来请他们起来,再还礼,再问好。

一番对话后,郑王很热情的请他们一道进去,见一见“小太子”。

因为赵王说要送先生来教导太子,他是“同意的”。

但这些赵人跟着郑王走到殿门口,不出意料的,又被赵后的宫女给拦了。

宫女目不斜视,极不客气的说:“王后不想见赵人。”

郑王再三相劝,苦劝,哪怕宫女回去再次请示赵后,回来也还是一句话:“王后说她此生不再见一个赵人。”

郑王方才心满意足的进去,那些赵人只好继续在殿外等候。

一人道:“我观……王后颇为聪慧。”

另一人啧道:“不聪明怎么能生下太子?”

王后的经历也可称传奇了。先为王后,产女,嫁女入鲁,又被贬为夫人,盛宠不衰,生下太子,继立为王后,现在更是被郑王捧在手心疼宠,赵王也频频问候,一个月写一封信让人送来,口口声声“爱女”“娇儿”。

这是个笨人能做到的吗?

那人停顿一下,道:“我是说……我等的生机,说不定就在王后身上。”

何人不惧死?蝼蚁尚且偷生。

几人相视一眼,再把头低下。

他们倒是愿为王后驱策,前提是王后肯用他们,有能用得到他们的地方。

此时,又有一行人往这里来了。

“是谁?”

“估计又是掐着时辰来这里见郑王的。”

郑王现在紧闭宫门,除了心腹,不见其他人。他见了干什么?一半的人要他跟赵王打,另一半的人要他先向刑家谢罪,好让剩下的世家放心,不要再跟他离心离德。他一个人是怎么都敌不过赵王的,只有世家都跟他站到一起,他才能跟赵王一敌。

郑王两个都不愿意。在他看来,前者,打不过;后者,不过是回到以前。

现在没了刑家制肘,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是郑国之主。

何况,他现在还是郑王,赵王能逼他退位吗?

赵王能逼他立太子,但除非他死了,太子永远都是太子。他若遇害,先杀太子!

赵王七十有余,他刚过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