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部分 (第1/4页)

再详细解说《祈君书》的来由和内容。

世人对安乐公主总有许多想像。

风迎燕也不介意他们是怎么看待猜测公主的,反正这些人的意见一辈子也到不了公主案前。何况还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活到公主登基呢。

他讲述的公主那就是一个花容月貌,温柔如水,心存大义,被一众凤凰台世家苦苦相逼的可怜人。

基本符合这些人对公主的猜想。

前有朝阳公主,大家对安乐公主的想像中第一条就是美貌!必定是一个美人啊!

但美人有许多风格,朝阳公主艳丽,安乐公主当是楚楚可怜。

这样才能吸引许多男人追逐。她柔弱不堪,无法招架,才引来这许多艳名。

毕竟没人觉得云贼与安乐公主之间,是安乐公主强逼云贼。倒过来才是正理。

至于心存大义,就是说安乐公主不肯让她的私生子做太子,继而登基,现在又写出《祈君书》,要将帝位拱手让出来。

做皇帝都不动心!这是何等的品格啊!

至于安乐公主有私生子的事,风迎燕就不止听过一百个人对他说“此必不是公主之过!”

“必是受人强迫!”

然后替公主落下痛惜之泪。

风迎燕跟着他们落泪感叹,回来就对着从人发笑,笑完说:“就像男子必然英武,士人必然君子一样,女子也必然是柔弱堪怜的。”

就没一个人想过安乐公主也有可能不是这样。

从人:“前后五百年,你可见过第二个安乐公主?怎么能怪他们?”

要怪,也该怪安乐公主!明明是此女生得奇怪!从人叹:“那鲁国先王是死得早,他要是还在,也能约束安乐公主一二。”

风迎燕笑道:“以前没跟你说过。我早觉得鲁国那大王死的蹊跷,他把公主赶走,又接回来,结果公主回来没几天他就死了,公主才举其弟继位为王的。”

传言中倒是说鲁国先王是奸人所害,多亏安乐公主机巧百变,除了奸人,保下了姜氏。

他当初也信了。还是最近越想越不对,他认识公主越久,越觉得这鲁国先王的死恐怕……

从人骇得变了神色,抖着道:“难不成她还弑父?”

这谁知道呢?

鲁国那先王早死了,骨头都化成灰了。现在鲁国上下都是公主的臣民,对她信服得不得了。

风迎燕只要想一想,都恨不能早几十年认识公主!

公主所做的事,每一桩都叫他耳目一新!

正是如此,他才相信她可以做皇帝吧?

一个柔弱的公主送出的《祈君书》的可信度远胜于一个艳丽浪荡的公主。

文会上早就没有人怀疑《祈君书》了,他们只怕来不及找到贤人,更怕贤人还不知道《祈君书》。

于是有许多人自动自发的出去替风迎燕宣讲此书。来的人越多,相信此事后出去宣讲的人越多。

如今不止是江南,江北与江西那里也有人听说《祈君书了》,那是连商人都很少去走的路,竟然有人肯横渡晋江,把《祈君书》的事传过去。

在李非自甘为奴之后,终于!有人提起了遗脉。

意思就是说这天下贤人虽多,却都是臣属。君王一职,总还是需要一些天选、天定、上天注定的命运的。

你没这个命,就是真把机会送到你手里了,你也没那个运道。

比如包蒸,比如李非,再比如云贼。这三个人的下场难道还不够警示世人的吗?

云贼弃尸于野,称得上是死无葬身之地;

包蒸亡于亲人之手,亲亲相害,惨痛至极;

李非变为奴儿,以后子孙世代为奴。

这三个人都没好下场,而且看起来颇有些……玄之又玄的味道。

这是不是说明上天仍然属意段氏为帝?

既然段氏仍受上天庇佑,不如就还以段氏为帝吧。

也省得各地英雄再为此杀人争斗,令天下难安。

这话很有道理。

一个无可争议的皇帝能更早的结束乱世不是吗?

在座的人虽然都是世家子弟,家中有部曲护卫,也有良田奴隶,不曾受害、受苦,但也想早日结束乱世。

——不然早晚打到自家门口!

有人问:“现在皇帝有痴病,又去哪里另选太子?”有人道:“安乐公主有一子……”再有人道:“绝非陛下之子!安乐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