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 (第1/4页)

楚锦瑶过了一个自己有记忆以来最盛大的生辰。德高望重的宗室夫人为她簪发,皇室的大公主站在她身边坐赞者,周围观礼的姑娘个个都出自钟鸣鼎食之家。未来的的生活仿佛缓缓向她拉开了一个角,让楚锦瑶得以窥见,她即将进入的是一个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

楚锦瑶的及笄礼后,朝堂上有越来越多人提起皇太子大婚之事。秦沂作为一个皇太子,结果因为脾气不好而早早成名,他十六岁在万军之前射杀皇后的宠婢,十七岁被扔到边关,十八岁抗旨,带军出击鞑靼,到如今不过十九而已,文武百官却都觉得秦沂已经在眼前晃悠了太久,早该成家了。

四月,太子大婚一事被送入内阁,范首辅和其他几位阁老联名请奏,请皇上主办太子大婚一事。这封奏折很快上达天听,皇上在一日早朝时,亲口给礼部下口谕:“皇太子年既长成,婚礼宜举。礼部其会翰林院查议以闻。”

礼部尚书立刻应允,随即半个朝堂都运转起来。

太子大婚,近在眼前。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预告:大婚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出自《三十六计》。

“皇太子年既长成,婚礼宜举。礼部其会翰林院查议以闻。”——出自《明宪宗实录》

第71章 太子大婚

婚丧嫁娶自古以来都是大事,而皇太子大婚,更是整个国家的大事。

皇家的六礼和民间微有不同,分为纳采、问名、纳徵、告期、册封、亲迎六步,之后楚锦瑶还要朝见皇帝皇后,谒见太庙,接受百官与命妇朝贺。规矩繁琐,无穷无极。

自四月起正式操办太子大婚,然而直到入冬,楚锦瑶才刚刚被册封。

庞大的礼官队伍从奉天殿出发,一路由锦衣卫开道,庄严又张扬地将皇太子妃的冠服送入长兴侯府,同时,还带来了太子妃的仪仗。仪仗从中堂一直蜿蜒到大门口,见者无不咋舌,暗暗心惊皇室的权势和威仪。

而冠服一进侯府,经过众人的跪拜后,立刻送入楚锦瑶屋里。楚锦瑶在众多女官的服侍下换上全套的太子妃翟衣,翟衣是深青色,上织翟纹,共一百三十八对。礼服并不花哨,相反,整套衣服看起来格外古朴庄重。楚锦瑶神情肃穆,几乎是怀着敬畏之心换上了这套衣服,她的身边或蹲或跪围了不少女官丫鬟,都在替她整理裙角,系蔽膝、革带、玉佩等。最后,楚锦瑶戴上了太子妃四凤冠,全套衣服加上这顶礼冠,这重量可委实不轻。楚锦瑶努力保持平衡,步步庄严地朝中堂走去。

宣读册书的女官站在香案左侧,她看到楚锦瑶后,先深深拜了四拜,然后缓慢而悠长地喊道:“皇太子妃楚氏受册。”

楚锦瑶在女官的搀扶下跪下,听女官宣读册封书。宣读完毕后,女官双手将册书交给楚锦瑶,楚锦瑶谢过,递给她右侧的女官,然后才在众人的搀扶下慢慢起身。

她刚刚站立,正堂内外立刻响起排山倒海一般的呼喊声:“恭喜太子妃,太子妃万福金安。”

从今日起,即便楚锦瑶还未大婚,她也是名正言顺的、大燕朝唯一的太子妃了。

楚锦瑶正式受册后,六礼已经走到最后一步,接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太子亲自前来迎亲了。

亲迎的日子被钦天监和礼部选了又选。相比于朝官的认真严肃,皇帝这个亲爹就显得很不上心了。内阁经过几次商议后,珍而重之地将几个吉时递给皇帝。皇帝看了看,随手指了一个说:“折腾了一年了,还是赶在年前让他把人娶回来吧。就这个吧。”

范首辅一看,皇帝挑了最近的一个,十二月初八。

秦沂听到这个消息后,头一次觉得皇帝办了件人事。

从进入十二月起,整个京城的气氛都不一样了。楚锦瑶紧张了几个月,仿佛弓绷到了极致,突然间就安心下来了。楚锦瑶这个当事人开始好吃好喝,她身边的人反倒彻夜失眠。

亲迎前一天,楚锦瑶最后一次去给楚老夫人请安时,楚老夫人心情复杂地把她留了下来:“一转眼,你都要出嫁了。”

在这一年里,为了赶楚锦瑶的婚期,三姑娘和二少爷接连成亲。楚老夫人只觉得一闭眼一睁眼,家里的姑娘就少了很多,到如今,只剩六姑娘和下面那几个小的了。

段莹华站在楚老夫人旁边笑:“儿女成婚,家族兴旺,这是福气啊!更别说五妹妹要去的还是皇家。”

如今所有人都唤楚锦瑶为太子妃,唯有段莹华叫她五妹妹。

因着楚锦瑶的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