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两村相邻,中间只隔着一块大齐和南梁的界碑。

两个村子的村民本来就因为种种原因关系不好,近年来更是由于田地的问题争执不休; 以至于两个村子关系更加恶化。

有一条河恰好穿过两国边境,河道蜿蜒,一部分在秀山村的地盘上,另一部分在马王庄的地盘上; 两个村子平时无论日常用水还是浇灌农田都靠这条河。

就在一个月之前,因为长时间不下雨河水流量减少,村民们用水吃紧,加上两个村子矛盾重重; 所以多次因为用水问题而起争端,一度闹到了两地各自的县令处。

南梁地处西南,气候温暖湿润,粮食产量比较高; 是其他国家都比不上的。加上近年来南梁一直风调雨顺,没有战事; 靠着上一任老皇帝休养生息的政策; 南梁百姓安居乐业日子整体上是比较富庶的。

南梁老皇帝在的时候一直与大齐交好; 直到两国的老皇帝故去后; 新帝登基; 局面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大齐这边泰安帝倒是想继续延续两国的友好邦交,可南梁帝是个野心勃勃又自视甚高的家伙,不甘心偏安一隅,眼馋大齐那更加广袤的国土。他没蠢到直接发动战争,而是一边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往来,却趁着大齐风雨飘摇之际搞了不少的小动作。

南梁帝打的是趁火打劫的主意,可他没想到泰安帝居然挺了过来。南梁帝虽然野心勃勃,可他却不想当出头鸟,否则他这边和大齐打起来,别的国家趁机渔翁得利,不是让这些对手们白占了大便宜吗?

南梁帝表面上看着似乎又安分下来,其实暗地里一直在等待时机对大齐出手。

南梁帝对大齐的策略和态度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底下的官员,而官员们的态度又影响到了更多的平民百姓。这种态度通两国官方以及民间的往来传递到了大齐,两国百姓互相看不顺眼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那么当大齐的县令去找南梁的县令交涉时会得到怎样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王庄有县令明目张胆的偏袒,行事越来越过分,几日之前甚至为了浇地蛮横的把流淌至大齐的一段河流的上游截断,害的秀山村大半日都没水用。

秀山村的村民们气的眼睛发红,年轻人甚至抄起家伙想去找马王庄的人打上一架,最终老人们怕闹起两国纷争把人都拦了下来,但这口气却一直憋在所有人心里,使得秀山村数日笼罩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连孩子的嬉闹声几乎都听不见了。

村长的女儿百花喂饱了耕牛和鸡鸭,拎着水桶到村头的井里打水。

这几天村民们去河边打水都结伴而行,避免落单,如果只有一两个人,用的水又不多,那么就直接到村头的那口老井中取水用。

百花提着木桶到了井边,把木桶挂在井绳上缓缓地放下去,直到长长的井绳快到了末端才感觉木桶碰到了水面。

百花脸上带着忧愁的神色,自言自语道:“井水又深了。”打上来的水也是浑浊的,拿回去不能直接用,还得沉淀一段时间。

叹了口气,百花拎着水桶往回走。

就是在这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平地起,阴影笼罩下来,天昏地暗,不等百花回神搞明白发生了什么,噼里啪啦一阵急雨从天而落。

百花傻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狂喜道:“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她高兴的踢翻了水桶都不顾,提起裙子飞快的跑回家。

留在家里没下地干活的村民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发现不是他们妄想,而是真的下雨了,没有不激动的,比起百花的反应有过之而无不及。

百花回到家中,快速的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拿着把伞便冲出家门。

她爹还在地里头干活没回来呢!

百花远远便看到她爹和一群人一个个木头似的伫立在大雨中,那些人百花一眼就认了出来,有些是秀山村的,剩下的都是对面马王庄的。

百花心里一紧,千万别出事了呀!

她加快步伐,走得近了越来越觉得有哪里不对劲,等等,她爹站的地方怎么亮晃晃的?再抬头往天空上一看……

百花傻眼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不奇怪,百花小时候见过不止一次,但眼前的一幕完全超出了她的理解。

百花呆愣愣的走到齐梁两国的边界,无意识的喊了一声:“爹。”

村长扭过头,半晌才认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是他闺女,也呆愣愣的喊了声:“百花,你怎么来啦?”

百花怔怔的朝前迈了一步,**的阳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