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1/4页)

摇摇头,狠心给他泼冷水:“这个……以后也许有希望。但眼下来看……大约不会有人买你的帐。”

武松自然也明白,笑道:“也就是跟你说说。”

她心里一甜,食指往唇边一竖,“可千万别跟第二个人说。”

说服方貌就困难一点。方貌曾经把鲁大师算计到池塘里,她爱屋及乌,对这位三大王有点爱戴不起来。

但当此非常时刻,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他,顺带拉上金芝公主做后盾。

“三大王,当初和梁山的约定,可不包括我们拜方教主做皇帝。”

方貌不耐烦:“我晓得!”

“就算你们想推方教主登龙椅……”

“我晓得!”

“奴家不是这个意思。你想想,倘若方教主早早坐上大位,那可就是一连串的糟心事。首先他得立个太子吧?我听圣女说,她那几个哥哥可都不是吃素的……”

话说顺口了,赶紧改:“……当然是吃素的,但都不是省油的灯。倘若为这事弄出个兄弟阋墙,你们教内是不是还得分出派别来?是不是免不得互相算计?是不是有可能自相残杀?是不是会自伤元气?就算几位方大哥自己和睦相处,耐不住有些人权势熏心,最善挑拨离间不是?古有八王之乱、二曹夺嫡、玄武门之变,今有烛影斧声、九龙……总之,方教主登基之事不妨暂缓,他也不愿意看到他精心打下的江山,被一群别有用心之人肆意祸害不是?……”

论证的角度十分新颖大胆。明教内部的善男信女们哪敢出此言论。方貌当即愣住了,脸上肌肉微微抖动了一下。

方金芝在旁边点头,补一句:“阿叔,到时侬支持哪个?是大哥还是二哥,还是三哥,还是四哥……”

圣女年纪不大,思虑不少,其实比自己的父兄都稳重得多。自从自家阿爸开始走上反政府道路的时刻,心头隐忧就一直未消。她年龄尚轻,羽翼未足,但凡几个哥哥里谁看她不顺,那公主的名头也救不了她。

方貌被这两个小囡弄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更不知方金芝是开玩笑还是真试探,心中突然没来由发颤。

“圣女……现在不说这个……”

潘小园笑道:“你看,你们自己人也决不出个所以然。所以为了避免纷争,那个什么皇位,暂时不要也罢,是不是?”

跟这帮七窍玲珑的大哥大叔们整日打交道,潘小园觉得自己的口才逐日提高……当然,也不排除这些大哥大叔们看在武松的面子上,都让着她些个。

再轻声提醒一句:“况且皇位未必是最值钱的那个位置。三大王想想,你若是生在三国时期,是……是愿意当那个汉献帝呢,还是当曹操?”

方貌再抽一口气。以这小囡的叛逆程度,怎么平安活到这么大的!

殊不知,这满幽州城里的几万号人,不论出身背景,数她对“皇权”最无敬畏之心,这才能独辟蹊径,说出那些旁人想也不敢想的话。

方貌思索半晌,最后说:“做曹操。”

当然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是万万不能对岳飞说的。潘小园见岳飞似是相信了自己的话,这才笑着站起来,门帘掀开,唤一句,武松和方貌早等在外面,立刻进来。

潘小园觉得自己成了六方会谈的主持人,尽量保持气场,笑着给大伙都沏盏茶。

盈盈湖蓝袖口带着闺房气,任哪个不明真相的人看来,都觉得她大约只是个白矾楼里伺候人的。

熟料六只眼睛都留意着她那张檀口,等她发话呢。

“岳兄弟,造反这词儿太难听,咱们换一个……兵谏,好不好?咱们大伙忠字当头,不忍看到国家日渐堕落,于是决心杀进东京,以死相谏,倘若官家幡然醒悟,从此专心国事,启用良臣,大胆抗敌……那便是皆大欢喜;倘若官家依然把国家往死里赶,那……”

“兵谏”这个词,以前旁敲侧击,不是没跟岳飞提过。难道冥冥之中,已经料到了今日这番游说?

看了一眼岳飞神色。点头等她说。

“……那只好让他当汉献帝,找些明理仁德的人做曹操,把国家给救回来。这叫做“'清君侧,靖国难'。都是大宋子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坏人把国家往火坑里推。”

岳飞神色淡淡的,琢磨她这句话。

“清君侧,靖国难”这个概念,来自两百多年后的平行明朝,是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暴乱时打出的旗号。然而此时用在此地,再恰当不过……联军这些豪杰,不也是驻扎燕山府,和朱棣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