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1/4页)

一层层盘剥下来,到最底下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这已成了官场上的潜规则。

但徐鸿达是个较真之人,太子更想做出一番业绩,俩人虽然没有精力去查到底是谁盘剥了多少,但东西一路下来总不过是那些人,一封折子回到京城,盛德皇帝勃然大怒,责令都察院严查此事,涉案官员一律抄家并押解进京。此旨一出,从上到下都惊出一身冷汗,有能耐的找了替罪羊,那做事粗糙又贪婪的只能恨自己命苦又怨徐鸿达多事。

徐鸿达自然写了折子自然就不会怕这些人嫉恨,他的心思都在治理水患上,也正因为这一招的毒辣,打那以后,徐鸿达要的物资银两再没有人敢动一分一毫了,连救济灾民的粮食也难得的全部到位并毫无差错的发放了灾民手中。百姓们有了吃的心里就踏实下来,等洪水退了重新盖了房屋,补种上庄稼,并没有出现大批流民迁移的现象。

因为治理河道的银钱充足,徐鸿达又是平民百姓出身,知道民夫的苦处。他宁愿自己吃住省点,也不在吃上头克扣京兵和民夫的,每天都保证让他们吃上一回大肉,粗粮管够,只要干活不偷奸耍滑就行。因吃的好,也有银钱拿,从一开始的一万民夫到后面的两三万人,徐鸿达治理水患的大业快速向前推进。

解决了物资和人力问题,瓦凿沟渠、修建水闸、疏浚运河的质量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太子、徐鸿达、李总兵三人各管一处,早晚都在施工场地监督,朱子裕则三处随机,谁撑不住就接替谁几天,谁有事传达他骑马送信。虽然才十岁的年龄,面孔还带着些稚嫩,但跟着几人锻炼了几个月后就能当个成人使唤了。

半年时间,太子、徐鸿达等人扎根在鲁省,只在腊月二十时候才匆匆回了京城,又在初十后返回了鲁省。盛德皇帝看着黑瘦但又十分精干的太子,心里十分酸楚,以往对他又宠又怨的心思也淡了不少,反而是满满的心疼:“叫你去不过是历练一下,怎么把自己累成这样?过了年就不要去了,我派督察御史去接替你。”

太子忙跪下道:“黄河水患事关国之根本,恳请父皇准许儿臣完成此项大业。”

盛德皇帝叹了口气,慈爱地摸了摸太子的头顶,半晌道:“去吧,父皇等你回来。”

如此又过了半年,耗时一年的黄河水患防治工程才得以竣工。说来也巧,竣工后太子带着徐鸿达等人刚回京赴命,鲁省又逢大雨,境内多处遭遇洪灾。工部尚书陈素河、工部侍郎王永兆二人监督加固的堤坝多处损坏,唯有太子、徐鸿达二人加固的堤坝完好无损,且因附近流域建有水闸,十分平安的渡过了洪水。盛德皇帝这一年被水患闹得心力憔悴,见陈素河二人监督加固的堤坝出了这么多问题,直接问了陈素河和王永兆的罪,并免去二人的官职。

于是刚刚回家没几日的徐鸿达带着朱子裕又赶赴鲁省,补修决口的堤坝。有了去年的经验,加固堤坝、修建水闸可谓是轻车熟路,不到一年时间内便将鲁省所有的堤坝都进行了加固加高,在水患风险较大的地方设置了减水闸门,彻底平息了水患。

两年时间,那个原本清秀俊朗的状元郎变成了黑瘦的壮汉子,青涩稚嫩的镇国公府的公子长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儿。盛德皇帝召见了徐鸿达、朱子裕、李元誊三人,并赐了宴席,更有无数的赏赐送到各家府邸。

徐鸿达治理水患有功,原本可以外放的,但盛德皇帝考虑到徐鸿达只在翰林院呆了不到一年,学的东西还远远不足,若以后想走的更远,不如再翰林院多呆几年。因此下旨封徐鸿达为从五品侍读学士,生生提了两级。而朱子裕将来是要成爵的,盛德皇帝封他顾虑就小了很多,直接赏了他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

朱子裕偷偷地看了眼徐鸿达,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卧槽,一不小心比未来岳父官还大了。察觉到朱子裕的目光,徐鸿达朝他露出个意味不明的笑容,看的朱子裕浑身直哆嗦。

升了官徐鸿达上了给母亲妻子请封的折子,没几日就下了诰命文书,封徐婆子、宁氏为从五品宜人。当初徐鸿达为母亲妻子请封从六品安人的敕命三年都没动静,徐婆子还以为自己没有那运道呢,想不到儿子出去两年,给自己挣了一个宜人的诰命回来。

徐婆子摸着那带着四季花的图案的角轴,穿戴上赐下来的宜人服侍愣是舍不得脱下来。如今正是天热的时候,没一会徐婆子就闹了一身的汗,她一边扇着蒲扇一边还让儿子瞧瞧,看哪里不齐整。

徐鸿达正笑着劝她脱下大衣裳,说:“等过年进宫请安时才有机会穿呢,现在折腾这个做什么。”

话音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