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 (第1/4页)

其实也算凑巧,蹋顿早不来,晚不来,等那刚刚重建的部落被扫荡完蹋顿过来了。可是映入他眼帘的不是他的属下给他汇报的帐篷成片,牛羊重新放牧的情形。而是边缘成片成片残缺的木篱,烧着的帐篷,满地乱跑无人管束正因受惊叫的刺耳难听的牛羊驴马。

在往前走,蹋顿脑子就是一懵:这次部落不是被洗劫干净,而是被屠戮干净!燃烧的帐篷边是惨死的老人和孩子,倒塌的木篱旁是已然气绝的男人,而牲口棚里倒下的则是本该在此劳作的妇人。

一家如此,两家如此、整个部落,新迁来百户人家,家家都如此!蹋顿眼望着成片的尸山血海,觉得自己的心如坠九尺寒窖一般,冰凉刻骨!冷得他几乎都不敢看那些无辜妇孺的死相!

那是他的子民,却在他的土地上,遭到如此灭顶之灾,这是对他的侮辱和蔑视!

蹋顿悲怒交加,一双拳头攥的死紧,仿佛下一刻就要掐死造了这一切人间惨剧的罪魁。

“报单于,东南方向一块大石上有人留字。”一个亲兵小跑着过来,在面色不愉的蹋顿跟前小声地汇报道。

蹋顿牙一咬,抬腿就往亲兵所言的方向走去。还没走到,就远远看见一杆黑底红字的“威”字旗被插在那方土地之上。而等到了那块大石处,蹋顿就入目就是一片殷红之色,凑往近前,才看到石头上红色根本不是什么颜料,而是一片一片凝固的鲜血,这字压根儿就是可在凝固的鲜血之上的!

那是一排竖着的汉字。

蹋顿走过去,靠着自己不算浅薄的汉字只是认出石上所刻为:“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望蹋顿单于笑纳。大汉蔡威蔡仲俨敬上。”

而在这行字之下,还有更小的一行字,因为形态不清,蹋顿只好弯下腰,以类似鞠躬的架势看到:“单于客气,能行礼与动,拜管仲仪四十岁生辰祭日。威为表感激,薄礼奉上,望单于勿忘当年乌丸南下时于汉疆之上所为!”

蹋顿见此,怒意上心,紧接着喉头一咸,“哇”地一下吐出一口鲜血,喷在了大石之上,随后蹋顿看着这字就是一阵天旋地转,身后随从一个错目,蹋顿就“噗通”一声晕倒在“勿忘当年乌丸南下时于汉疆之上所为”这句话下。

作者有话要说:蔡威同学存在感很高吧?

下一章,许都大军到乌丸。

蹋顿下台一鞠躬

PS:蔡威观点不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220、雄关漫漫乌丸道

在乌丸人因为蹋顿的突然昏倒而手忙脚乱的时候,远在行军的曹操阵营,情形也说不上顺当。

在兵进幽州,打着管迪的名义收拢了昔日零散于外的公孙瓒部下后,曹操的行军正式进入困难期。

幽州北部,是年大旱。茫茫然一片黄土,天干物燥,土地龟裂,三天走二百余里竟不见一丝水源。军中战马有青草为食,尚可支持一段时间。可帐下将士们却无处解渴,眼看着就要脱水病倒,零落在北征途中。

曹操既着急又心疼,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咬牙下令:杀马取血,以缓燃眉之急!哪知他这命令一出口,整个曹营都涌起一股凄哀之色。不少的将士在知道自己坐骑宿命的时候,都会不顾形象,扑到马厩,搂着战马脖子痛哭失声。对于他们来说:战马和他们一道行军,一道御敌,一道征战。于他们就和同袍一样。如今……万难之境,二中选一,昔日*马,顷刻就要成了盘中餐……倒让这些铁骨铮铮的儿郎们情何以堪?

半个月!半个月时间,曹营军中损失了几千匹的战马,直到他们走出那块干旱的噩梦之地时,这情况才算有所好转。

在脱险之后,曹操回头看着来时的路,紧紧地握住了马鞭,下一刻就断然回头,指着前头不远处的一座雄关问身边的向导:“前头这座……可是居庸关?”

向导哈着腰,表情诚恐:

“回丞相大人,前头不远,便是赵云赵子龙将军驻守的居庸关了。居庸关往西的那三所城池就是当年从步度根手底下幸免的那三所城。不过现在这三城都接受的是居庸关将士庇佑。幽州刺史(指袁绍二子袁熙)反倒对他们是……有心无力了。”向导说着小意地瞥了瞥曹操,发现曹操表情没啥大的变化,才在心里暗暗舒了口气,继续介绍,“居庸关往东。靠北一些的就是大人此番要去的蹋顿乌丸部。靠南一些,便是几度南侵步度根鲜卑部。不过现在步度根的军队正跟轲比能他们摩擦不断,老百姓私底下还是盼着轲比能能赢的,毕竟那个……算是咱们大汉的女婿。”

曹操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