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1/4页)

最后他终于拿下了河朔三镇,并奏请父皇将两镇换上了自己的人,剩下一镇让父皇定夺。果然如母亲战前所预料,他的威望再升一个台阶,已经不是李迥那样的小屁孩能比的了。

他很高兴,但是在听到母亲以前被魏明差点侮辱的事情,心中羞愧难当。母亲只知为他考虑,却从来没有提过此事。

于是他特意跪下请罪。

云熙淡淡道:“大郎请起,一切都过去了,田承嗣和魏明都被我亲手所杀,也报了仇。我会忘记了。大郎也忘记吧,这也不算是光彩的事。”

李适哽咽道:“遵母亲旨意。母亲,是否找外公和舅舅过来呢,他们隐于市也很久了。”

云熙眯着眼睛,道:“不用,现在你还做不了主。”

李适知道她说的是他父皇,心里第一次有些埋怨:他的母亲比独孤贵妃不是强多了。

他叹了一口气道:“那就只能先委屈外公和舅舅了。”然后想到什么,高兴道:“母亲,杜子美还有三天就到东都了。”

云熙囧了,李适这是什么意思?她是为他找的基友,和她有什么关系?不过她还是点点头,道:“嗯,日后大郎就有旗鼓相当的和诗人了。”杜甫肯定碾压,到时候李适就知道自己的斤两,不用在让臣子们违心的赞扬他了,也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朝政上了。

李适倒是没有一点不好意思,道:“嗯,希望杜子美能文思如泉涌。“

云熙:…………喂,自大了啊,大郎,小心被虐出阴影。

可还没有等她说出口,李适兴致勃勃道:“母亲,我又写了几首诗,请母亲鉴赏一下。”有个才华横溢的母亲就是好,他可以随时请教。

云熙:………我可以装死吗?

云熙在受着李适的痛苦折磨,杜甫已经到了东都的边境,在驿站换上了马匹就要走。

书童劝他道:“杜大人,您连着赶了三天的路,先歇歇吧。”

杜甫虽然疲惫不堪,但是眼睛却亮得惊人,摸摸胡须,道:“我想早日拜见贤君。太子殿下功在千秋啊。”说完翻身上马。

书童有些无语,不过想到刚刚一路走来都有人说太子收复河朔三镇,有太/宗遗风,一定会将大唐重新带入辉煌。听到这些话,他也是与容有焉,他家大人可是太子殿下亲自下诏求贤的呢。

大人一接到这个消息,连家眷都没有带,提前走了,可见大人的心切。也对,太子殿下虽然年纪尚轻,可却早早的带领了军队,平定叛乱。如今又渐渐将大唐兵镇之灾扼杀了,已经能显而易见大唐再次兴盛了。

当然这些都是他家大人说的。大人一路上已经做了无数的诗 ,他听得都记住了。

杜甫不知道自己书童心里的吐槽,只是甩开马鞭,希望能尽快到东都。他年纪大了,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能为国效力了。

三天后,杜甫见到了太子李适,叩首言称:“臣杜子美叩见太子殿下,能得太子殿下垂青,是臣之幸。臣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适亲自扶起他,笑道:“子美不要多礼,以后诸事还要烦劳子美呢。”

杜甫看着李适如此亲民,心里又激动起来,这就是大唐的希望啊,正要说话,李适指着他身边一个俊美的书生道:“子美,这位是太子令史,沈开,日后你们就一共供职,本宫以后可要依仗两位了。”

云熙:她都说了杜甫是给他准备的,可是也许李适骤然得到了母爱,就恨不得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囧。

不过杜甫和以前书上的画还是相似的,书生气十足,长着一张正面人物的面孔,只是黑眼圈眼中,想必是赶路赶的。那么这次他应该不会穷困潦倒而亡了吧。

她拱手道:“杜大人,请多多指教。”

能得太子殿下亲自引荐,杜甫也知道这位定是太子最信任的人,于是忙回礼。

两人客套了一会,李适拿出一叠纸,喜滋滋的说:“杜大人,沈大人,这是孤昨夜偶得的几首诗,还请两位品鉴一下。”

云熙:………

杜甫:………这,他不应该先熟悉一下司直的职务范围吗?不过以诗会友最能看出人品,也许太子殿下想试探他呢。

云熙看着杜甫接了过去,果断的说:“太子殿下,我突然想起还有点事,就先告辞了。”

李适虽然不舍,要是被母亲如此推崇的杜甫夸赞了他,母亲却没有当场听到,多遗憾啊。可是瞧着她坚决的样子,只好挥挥手,让他离开了。

云熙逃一样的出了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