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1/4页)

她挽了一个单螺髻,头上插青虫草叶簪,娇靥略施粉黛,明艳动人。

陶嫤披上孙启嫣为她亲手缝的褙子,往前院走去。

前院业已打点完毕,宾客尚未到来,院里一派喜庆,到处都贴着大红囍字。陶靖正在正堂坐着,他正襟危坐,看起来有点紧张。屋里除了他还有陶临沅,陶松然等人。

陶嫤上前打趣,“原来哥哥也有紧张的时候么?”

被她一打岔,陶靖轻松不少,“我怎么不能紧张?”

她撇撇嘴,“哥哥从头到尾都很冷静。”

从定亲到成亲前一天,从他脸上看不到新郎特有的喜悦之情。陶嫤几乎以为大哥不会高兴,没想到是他藏得太深了,直到成亲这一日才爆发出来。

陶靖轻笑,没有反驳。

他是很冷静,但那只是看起来。

毕竟婚姻是大事,不能有任何马虎,这几个月他为了筹备婚事,确实没工夫想别的。夜深人静时,想起孙启嫣羞赧的面容,才会觉得热血翻涌。

好在终于到了这一天。

酉正,迎亲的队伍从陶府出发。

马上的少年英姿勃发,身穿大红圆领袍,面含微笑,骑着骏马浩浩荡荡地前往孙府。

☆、第103章 春宵

婆子刚给孙启嫣开过脸,少女光洁的脸蛋像剥壳的鸡蛋,细嫩柔滑。

刘氏拿着销金盖头,左看右看都看不够,“我家嫣儿真好看,可惜日后阿娘便看不到了。”

孙启嫣杏眼桃腮,妆容精致,樱唇微微抿着,“阿娘说什么呢?什么叫看不到了,以后我会常回来的。”

今天是大喜日子,怎么能感伤这些,不吉利。刘氏调整一番情绪,笑着拿过托盘里的苹果,“是阿娘糊涂了,这苹果你路上拿着,寓意岁岁平安。”

孙启嫣接了过去,正要说什么,忽听院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她恍然往窗外看去。

迎亲的队伍来了!

虽然来了,但不能着急把女儿送出去,新郎要想接走她的女儿,还得经历好几道坎儿。刘氏给她盖上销金盖头,低声询问:“昨夜给你的册子看了么?”

孙启嫣俏脸一红,水眸潋滟,又娇又软地嗔了声:“阿娘!”

昨晚夜深人静时,刘氏悄悄给她留下一本半旧的册子,让她就着油灯翻一翻,对明天的洞房花烛夜有用。孙启嫣好奇里面写了什么,等刘氏离开后翻开看了看,谁知道居然是人体画册,而且里面的人都不穿衣服,全是一男一女,在用各种姿势结合!

孙启嫣浑身如同煮熟的虾子,匆匆看了两眼,赶忙便把那册子合上了。

她知道阿娘给她看这个是什么意思,新婚之夜,不就是为了做那事么?阿娘是怕她无知,才早早地让她熟悉一遍。

可是她真看不进去,那上面画的东西太羞人,她实在难以想象跟陶靖做这种事的场景。

见她走神,刘氏笑着道:“阿娘知道你脸皮薄,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她捂住耳朵,“我知道了!阿娘别说了。”

磨蹭了好一会儿,院外总算传来声音,想必新郎就快到跟前了。刘氏给她盖上销金盖头,跟婆子一起扶她起来,心中可谓滋味万千。

好不容易养大的闺女,眨眼就成别人家的媳妇了。

就算再不舍,还是要送出去的。

菱花门被人叩响,婆子问了好几个问题,故意刁难门外的陶靖。陶靖耐心地一一回答,他始终含着笑意,任凭她们怎么不讲理,他都不生气。

终于门开了,刘氏领着一身嫁衣的孙启嫣出来,把红绸递到他手上,“嫣儿就交给你了。”

陶靖郑重地接过,看向一旁头戴盖头的姑娘,笑中带着几分柔情,他走在前头,“走罢。”

新娘脚不能沾地,婆子便背着她一路来到孙府门口。迎亲的彩舆在门口等了许久,婆子弯腰把她放了进去,放下丹凤朝阳的帘子,扬声喊了句:“吉时到,起轿——”

又是一阵炮竹声,一众人马调头往回走,新郎骑马走在最前方,器宇轩昂,仪表堂堂。道路两旁多是看热闹的人家,孩童拍手跟着队伍往前走,婆子便从怀里掏出几块糖递给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笑盈盈的。

*

比及陶府门口,一阵沸反盈天,宾客早已到齐,正在门前等候。

天已黄昏,远处一片橙黄色,照得彩舆更加五色斑斓。

陶靖接过仆从递来的弓箭,拉满弓弦,精准地射在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