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中书省忙碌一夜,第二日早朝,上官皇后踞裙出列,抖开墨迹尚未干透的谕旨,清凌凌的声音一字一句掷落在宣政殿,修建运河之事终于就此一锤定音。

当最后一字落下,朝中百官齐声领旨,一时间呼声震天,九九站于层层台阶之上,扫目向下望去,其中一部分是在她势力底下的官员,另一部分则以李弘为首,她的目光不自觉地与李弘相接,这电光火石的一眼,一个立于高位,一个俯首叩拜,其中的暗潮涌动,掩映的正是当今时局的风起云涌。

而龙座上的那位,脸上则闪过一丝大势已去的苍凉。

李智知道,他败了,他曾逞强的以为,只要他勤政爱民,早晚有一日,他即可真正的手握江山,俯瞰众臣。

他现在才明白,其实那不过是九九给他画的一张大饼,只能作为梦想,他这个皇帝,只是坐在龙椅上的傀儡。

作者有话要说:好久没更了,~~~~~~~~ ,知错知错,希望尽快度过难关

第一百二十六章

皇帝在御前;九九在身后;如今的大晟;上到满朝文武,下到平民百姓,谁人都知;手握重权的是四王爷;运筹帷幄的是上官皇后。

二人连手开通运河;为北方百姓造福更得爱戴。

而大晟就这样在两人的共同治理下愈发繁荣昌盛;九九用力是不想让李智昏庸无道落人把柄,而李弘的目的可想而知;就是要得到天下的认可。

两人各怀目的,却造福了天下百姓,实则也是一件幸事。

却可怜李智;千辛万苦死里逃生得到了皇位,苦苦耕耘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可他散发出来的微弱光芒到底是被九九和李弘彻底的掩盖了。

运河修好之后,果然北方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幸得运河加急竣工,北方人民躲过天灾,对上官皇后和四王爷更是感恩戴德,甚是还有郡县上奏提议要建立庙宇,世代供奉上官皇后和四王爷,把他们奉为神明。

九九接到奏折后哂笑,“还建庙,我又没死呢。”说罢瞬间顿了顿,仰头轻叹,“自己离死好像也没几年了。”

一旁的红缨听闻,忙又跪下,“皇后,这又说的哪门子话。”

“哎……”

建庙这事儿在九九眼中只是个笑话,自然是不会批的。可却在天下传开了,传到了李智的耳中,就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孤独的躺在帝王的寝宫内,李智缓慢的闭上眼睛,一行清泪滑落,“罢了,罢了。”

他还争什么呢?还抢什么呢?自己的父王曾被世人称作最窝囊的皇帝,而自己则是有过之而不及啊,不但被外人称怕老婆,更有四弟虎视眈眈。父皇执政多年最起码还组建了自己的势力,而自己呢,除了有一个皇帝的名号,还有什么呢?就连身边侍候的太监宫女,自己都分不清到底是谁派到自己身边的人。

“罢了,罢了。”

不争了,不抢了。既然自己在政事上已没有了做皇上的尊严,那就趁着还能坐在这皇位上,好好的享受下坐皇帝其他的乐趣吧。

罢了,罢了……

转眼就到了慧厚五年,末。

皇帝李智大摆宴席,为庆祝他当政这四年的政绩,九九没有反对,虽知大晟这几年日益富饶与李智关系不大,但也的确是在他执政之期所获得成就。再讲,九九也看出李智因修运河之事后心气低迷,也想着让他高兴高兴,在群臣面前重树帝王的威风。

九九没想到的是,李智的宴席会办的那么奢华,大明宫内,流水席从头摆到尾,不但要邀请重臣,还要放百姓进宫吃席。

请重臣无所谓,但让百姓进宫那便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谁知道里面会不会藏匿乱民,趁机刺杀皇帝。

九九大力反对,在李智的寝宫,九九好言相劝不通,气得想要撒泼。

“皇帝,臣妾实在不知,皇帝这么做的目的?皇帝要想犒赏百姓,大可以降低赋税,大赦天下,着实不需要让百姓进宫共庆盛宴!”

面对九九的厉声质问,李智依旧稳当的坐在龙榻上,轻言道:“朕登基五载,已依你所言,多次降低赋税,再降,那大晟的军饷从哪出?”

“……”一句话憋的九九哑口,缓了半天才又道:“那也可再次大赦天下啊。”

“死囚犯都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释放,他们还会出去霍乱人间,皇后的意思是让朕作孽?”

“……”九九气急,“那皇帝只有邀请百姓入宫的法子?”

“不然呢?”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