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而接下来,从政策下达到具体落实,远比他们预料得要快。

小年刚过,无论是村里还是镇里都召开了动员大会。

村里是号召农户们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带着生产资料和农具,自主自愿加入高

级农业合作社。镇里是号召手工业者、商户组织起来,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起

供销合作社。

章存林开会回来后,就把家人召集在一起,细细商议起来。

徐甜甜盘算了一下。

她知道“农业合作化”是必经之路,不过周期也拉得很长,倒是不用着急加入。

况且,最早一批加入高级社的,有积极分子,也有浑水摸鱼的。最后,好的、

孬的都在一个锅里搅食,搞得是平均主义,效果也可想而知。

倒不如现在的初级社,以互助组的形式,规模虽小,可效率反而很高。村里除

了那几个二流子,也没见谁家偷懒不肯干活的。

再说,她家和西院大伯家搞互助,是再合适不过的。

倒是那供销合作社,可以考虑一下。

对工商业和手工业,国家是有扶持政策的,也有一定的补贴,反正不会亏本。

只是加入供销合作社不能盲目了,得先看清楚了才好。

章存林听了,不禁犯起了嘀咕。

自家的铺子和酒坊经营得好好的,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可一旦入了社,有些

事儿就由不得他了。

打心眼里,他是不想加入的。

可听冬娃娘的意思,说是早晚都得入,赶早不赶晚。

还说入了社,总比关门歇业要强吧?

他衡量来,衡量去。

最后,打算先观望一下再说。

同样持观望态度的,还有经营文化用品的章存贵。

他特意跑来,想听听存林老哥的意思。当他听到那句“早晚都得入,赶早不赶

晚”时,猛然悟到了什么。

他嘿嘿一笑,心里便有了主意。

他就继续跟着存林老哥好了。

只要存林老哥入社,他也跟着加入。

至于原因嘛,不可言说。

*

这一年,因为赚了不少,家里好好过了一个肥年。

等到元宵节一过,铺子才恢复了营业。

这时,街面上已经热闹起来了。

而镇上的干部们也没闲着。

未出正月,镇政府又把商户们召集起来,开了几次会。

在会上,曹书记和李主任轮番上阵,把上面的政策和供销合作社的好处大大宣

传了一通。可台下的掌柜们,对入社大多持怀疑态度。

甚至还有人忖着,宁可把铺子关了,也不想受制于人。

结果,动员来动员去的,没一家主动表态的。

李主任有些犯愁,这工作开展起来咋毫无进展?

上级下达的任务咋完成啊?

一连几天,他冲着老曹直摇头。

而曹书记也在想办法。

他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在他的印象里,章存林可是个积极分子。以前在虎头村,他可是第一个报名去

识字班的汉子,还打破陈规陋习去区里登记结婚。

这一回,是不是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于是,曹书记和李主任又抽空拜访了“章记”铺子。

还去背街的酒坊里看了看。

章存林对曹书记是充满敬意的,甚至想留曹书记和李主任在家里吃顿饭。可一

涉及到加入合作社,却有些犹豫。

倒是徐甜甜见了曹书记,把镇子里的合营政策问了个一清二楚。

这时候,她心里大致有了数。

家里的铺子想挂上国营,估计没戏。

不过,想变成镇上的集体所有,倒是绰绰有余。

而曹书记见徐翠翠对入社兴趣颇浓,也十分振奋。

这一家人果然没错,个个都是积极分子。

可这事却急不得,还得继续做思想工作。

*

就在章存林举棋不定之时,省城那边的叶采办忽然发来了一封信。

在信里,他说东家准备参加“商业改制”,想与市里的商业局合作,把“叶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