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患��杂谝荒臧牒蟮纳���泻么Α�

林清在信的最后写道:开此事先河者,必将有重重阻碍。只是如能将这层纸捅破,那么将来光凭这一项政绩,就足可使尔等平步青云!

除了政令之外,林清还在信中夹了一份开放私营铁冶的计划书,分为了几个步骤去循循诱导,以保事情能成。

其实这信寄出去后,王英杰和贾岳是否会照着这信中的方法去做,林清并不能保证。毕竟人各有志,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可以说有大功,可是若一个吃法不对,对人造成了伤害也未可知。如今大家都在官场上历练了一段时间,虽然信中少年同窗之情仍在,但是政见是否完全相同,林清也不肯定。

林清连发了两封信之后,想了想,又写了两封信,分别发给了在湖广另一个怀安县做知县的郑光以及在四川的李守泽,这才停下了笔。

郑光最近来信报喜,他的妻子终于为他诞下了长子,正是乐得不着边、天天守在老婆孩子身边的时候,原本林清不想让郑光烦扰,但是想想还是寄了过去,也在信中写了无论如何做,他都理解。而李守泽,林清只是恰巧想起了这个人,因为去年年关的时候,林清竟然意外收到了四川过来的土特产,还有李守泽的一封问候信。

林清知道李守泽此人有抱负、有野心、有能力,年纪小的时候脾气火爆有些不知轻重,但是后来经过赵世子那事后,明显沉稳了很多。李守泽的那些年礼是示好,林清也回了一封信并一些礼随了过去,后来两人倒是不曾再联系过,只是通过那两封信的一来一往,彼此都已心照不宣的冰释前嫌。

依照林清对李守泽性格的了解,他很有可能会全力去做此事——毕竟这人也是个刺头,别人不让他做的事情,他一向是做的最欢的。

做完这些后,林清才长舒了一口气。

难怪朝堂之中都要拉帮结派,为了一个官位打的头破血流,这到了关键时刻,没人确实就不好办事啊!朝堂上人多好吵赢,地方上人多好办事。如果他们四人中有谁能把这件事给做漂亮了,那么林清在中央这边一定会请求永康帝嘉奖他们,等任职期一满,就往上动一动。只有他们在地方上的位置坐的越稳,他这边才越好办事。

所以当京城中的人,都在等着林清如何在京城去下令做私营铁冶之事时,却发现林清这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仿佛这个事情不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来的一样。这样的虎头蛇尾让人哭笑不得,原本以为京城中必将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动作,有些人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没想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林清他每日里只往禁院和工部里钻,根本就像忘记了这个事情一般。

林清如今的工作重心全在改制火|枪上面,营缮清吏司原本的活大部分都交给了周员外郎处理,只有他拿不定主意的地方才会禀告给他。而林清要做的只是每日的公文批阅是意见整改而已。其实他们这个部门里,林清通过平日观察发现这两位员外郎的能力其实差不多,但是这周员外郎做事非常认真刻苦,只要交代下去的任务基本上都能超前完成,从不叫苦喊累,还会事事帮他想到前面。反观那位常员外郎,则是能推诿的事情就给推诿了,没好处的事情就不干。林清面上还是一视同仁,但是渐渐却把重要的活都交给了周员外郎。

只是即使周员外郎能干,帮着林清已经分担掉了大部分工部的工作,但是林清依旧觉得自己分身乏术,原因是工部这边自从第一批收到户部的三十万两白银的拨款后,就要开始建造制造火|枪的作坊。

其实说是作坊,林清知道这就是现代的军工厂。既然是要做工厂,最好的效率自然是引进流水线作业制度。为此在建立作坊之前,林清还特意和杨庭安商谈了一番,引的杨庭安大为赞赏。只是如果要建造林清所说的流水线作业,作坊建立之初很多东西都要林清去出图纸,还要在现场指导。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禁院的工匠要找林清,营缮清吏司的大小官员要找林清,负责建造军事作坊的工部右侍郎白大人也要找林清,时不时的林清还要向永康帝和杨庭安汇报工作进度,同时心里还记挂着王英杰、郑光他们那边,恨不得自己一个人能被劈成两半来使。

因为林清工作实在太忙了,便向永康帝举荐了一个人到工部做营缮清吏司的主事,作为林清的副手,专门帮林清负责处理军事作坊和禁院中的事物。

而此人,便是在翰林院里已经坐了六年冷板凳之久的贺卓凡。

贺卓凡在翰林院做了三年未入流的庶吉士,然后又做了三年从七品检讨,如今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