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4页)

凌蔚从史书中读到的,太子到各地历练也是有的,但那都是光明正大,而且也都是担任了不小的官职。

哪有像陛下这样的,让太子偷偷摸摸出京,还隐姓埋名,给自己当助手。要是其他人,敢用这个助手吗?

按照陛下这种方法,还真的只有黎膺和他才能扛得住。

“我还以为,出宫会很好玩呢。”太子嘟囔,“没想到这么辛苦。我想我都不用到了地方再去体会民生艰难了,就是这路,我就知道百姓有多苦。瑾堂,海外就没有把路修的更好的方法吗?”

凌蔚想了想,好像还真有。他脑子里好像有水泥的配方呢。

嗯,还是初中化学课上教的。感谢他过目不忘,而这些知识还能从脑子里搜索出来。

当然,如果他不故意去想,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的。就跟电脑搜索一样。

“用青石板铺路的话,价格就太昂贵了。”太子撑着下巴,沉思,“这修路也是民生吧?”

凌蔚当然知道太子是因为路途太辛苦在胡扯,他笑道:“华国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这路的确关系的民生。”

“此话何解?”太子好奇道。他刚才真的是胡扯呢。

“长庚还记得我曾经讲过的,农业、工业、商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吗?”

“记得。”太子点头,对于凌蔚所讲解的,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太子记得最清楚,不知道这算不算叛逆的一种形式。

“简单来说,这路修好了,老百姓的东西才能卖出去,国家才能收到税。”凌蔚道,“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所以在海外很多国家,农业已经不收税,反而会进行扶持。而国家的税收,都是来自于工业和商业。当然,这得国家繁荣到一定地步才可以,现在是不可能的。”

黎膺最关心的还是军事上的事,所以对海外经济方面的事情并未和凌蔚讨论过。这种言论,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毕竟现在主流言论是重农抑商,甚至儒家一些人,认为商业还会扰乱国家,甚至连商人都看不起。

虽然晏朝还没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没有歧视商人,但社会上大风气是这样。而为官者不能经商虽然只是限制了官商勾结(其实这政策并没有什么用),但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商人地位低的象征。

但听凌蔚说来,海外是重视商业的?

☆、第五十章

“海外确实是重视商业的。”凌蔚见太子打起精神来了,觉得转移注意力是个好方法,“什么税收啊什么经济发展啊这些太复杂了,之后再说吧。我先说说作为统治者,最关心的事。”

“长庚,你觉得陛下最关心的是什么?”凌蔚问道。

太子道:“不是民生吗?”

“陛下确实关心民生,但陛下为什么要关心民生?”

太子愣了一下。这他还没想过呢。

黎膺倒是若有所思的看着凌蔚。

凌蔚摸了摸鼻子:“别这样看着我,估计敢说这么直白的也只有我了。”

黎膺道:“所以皇兄才让启辰跟着瑾堂学习啊。”

“不是跟着王爷您吗?”凌蔚道。

“王叔,瑾堂,别打哑谜了。你们知道,我还不知道呢。”太子不满道,“还有王叔啊,叫我长庚,别说漏嘴了。”

“那你也不能叫我王叔。”

“王爷!别打哑谜了!我还不知道呢!”太子嚷道。

凌蔚笑道:“好。太子你真的没想到吗?那我换个问法,民众生活好了,社会就安定了对吧?陛下为什么要关心社会安定?”

“当然是因为……”太子眨了眨眼睛,一脸促狭,“瑾堂你该真敢说。”

“过奖过奖。”

“真不愧是孤的老师哈哈哈哈。”太子乐道。

凌蔚哭笑不得。这话题转得太奇怪了吧。

“既然殿下已经知道了,那么臣接下来的话,殿下就能理解了。”

“叫我长庚。”

“好吧,长庚。”凌蔚拿出纸笔,画了两个圈,“所谓民生,最初的也就是吃饱穿暖。而吃饱穿暖,就是当地要产出粮食和布匹。现在有两个地方,他们都能产出粮食和布匹。这叫自给自足。一个地方能自给自足,那么即使不与外界有交流,也没干系对吧?”

太子点头:“瑾堂你还不如直接说,一个地方能自给自足,有人占据这地方就能当土皇帝呢。”

凌蔚瞬间黑脸:“这是臣能说的话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