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 (第1/3页)

贺盾点头应了,“我把先生留给你的国论放在杨素那里了,请他在朝会上呈给你。”

李德林性情耿直,当初为了劝谏杨坚得罪了不少政敌,因顾念先帝旧恩逝世在新帝登基的时候,什么不详征兆都出来了,杨广心里不存这件事便好,李百药确实有才,杨坚的遗诏和李德林的献计,都是杨广需要的。

两人一道去了练武场,回来沐浴过,便各自忙各自的了。

杨广上朝,贺盾去东宫看望杨昭。

贺盾在东宫陪杨昭练字,中午携着杨昭回了宫,等着杨广下朝用午膳,只到了时辰不见人来,便与杨昭先用了一些。

临近午时,才见杨广自大兴宫回来,只几人形色匆匆,饭食也未来得及用,领着杨素虞庆则等人去书房了。

张衡宇文述郭衍皆在。

宇文述面上有扼腕之色,却未置一词,独郭衍明言道,“皇上对汉王信任有加,未削兵权官职,只汉王枉顾圣恩,统领北齐旧地五十余州,手里几十万大军,竟是做出这等谋逆之事,真是知面不知人了。”

朝会上杨广已着令杨素统军,并有代州总管李景,渤海李子雄、左领将军长孙晟等统领大军北上平叛,除却杨素以外,其余将军点兵拨将,收整完军队,明日一早便要出发,来书房,是还有些细枝末节需要商议一番。

杨广抬手压下了郭衍的话头,沉声吩咐道,“杨谅身边有萧摩柯,此人性情反复,当初江南叛乱参与其中,因先皇爱才逃过一劫,心存异志,得杨谅重用,两位将军擒获了萧摩柯,当场处死,但切记勿伤了杨谅性命,将人羁押带回长安,朕有话问他。”

虞庆则此番是自请出征,与杨素一道,领命了,几人在舆图前商量战事防部,郭衍无奈,暂且先退到一边了。

贺盾晚间听杨广说起这件事,并没有太惊讶,杨谅无勇也无谋,但这些年被杨坚独孤伽罗养在身边宠坏了,手里地盘大,兵马雄壮,很容易便会起反心,放他回并州是非放不可,依照杨谅的品性,无论如何都会有这么一出。

贺盾没太放在心上,只坐在杨广身边专心地看着李德林的承平策。

杨广看了看她,问道,“阿月,你不担心么?”

担心是没用的,贺盾摇摇头,“以前父亲就说五弟不是你的对手,抓他跟老鹰抓小鸡一样简单,再者五弟不会用人,碰上杨素他们兵败如山倒,几十万大军在他手里都是浪费,没什么伤亡就投降了。”杨谅不是杨秀和杨俊,他被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宠爱喂大了野心,但没什么心机谋略,胆子也小,前后不到一个月就投降了。

“左右阿摩你不会要他的性命。”贺盾看了眼杨广道,“五弟败了这一次,再不敢起贰心了。”

她倒是真了解他,杨广未再言语,起身道,“走罢,去先生府上。”

第141章 要做的事还很多

杨广听了朝臣的建议; 先礼后兵; 发了一道诏令劝杨谅回京; 杨谅不应; 起兵造反了。

杨谅喊着‘杨素反,将诛之’清君侧的旗号; 这六个字喊出来便落了下乘。

杨广伪装得当; 便是当真有野心,露在天下人的那一面也没有可诟病之处; 再加上他原先镇守并州,富足一方,是以杨谅的起兵并不得人心。

先后有汉王总管司马皇甫诞苦心劝诫杨谅,让他奉诏入朝; 守臣子之礼;后有大批关中勋贵阴奉阳违据守叛变。

杨谅即不听皇甫诞劝诫,也不采纳谋臣王頍的建议割据旧齐,冒然发兵,所辖五十二州,随其反者仅有十九州。

叛军声势虽大,然兵将并不齐心,每每出师皆不利,先后败给代州总管李景、慈州刺史上官政; 象州薛胄; 遭遇右卫将军史祥,杨谅南路两军四散而逃。

杨素身经百战,领兵打仗无往而不利; 奇袭杨谅亲信赵子开军营大胜以后,杨谅所署的地州官员闻风丧胆,纷纷弃城而逃,部下军将溃不成军,节节败退。

杨谅亲率十万大军抵御杨素,杨素以少胜多,大败杨谅,杨谅于晋阳被杨素四面包围,穷途无计,只好举旗投降,其余叛军悉数平定,杨谅起兵,月余而败。

杨谅被押回了长安,杨广压下了朝臣上表请处死杨谅的奏表,未对杨谅多置一词,只将山东各地并州五十二州的官员将领彻底清洗了一遍,被牵连者数十万,蛊惑怂恿杨谅谋反的亲信臣子,一应斩首株连,以死谢罪天下。

新帝继位,血腥镇压无疑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效果立竿见影,边疆闻风而动的吐谷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