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4页)

看了看有不少地方都适合种蔬菜。所以……”

刘大壮秒懂,立刻道:“东家小姐的意思是……让我们两家帮忙管理菜地?”

没想到刘大壮看着憨实,人还挺机灵的嘛!余小草就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心不累。她赞许地看了刘大壮一眼,道:“不错!相信你们两家都有种菜的经验,伺候菜地对你们来说不算难事吧?”

“不难,不难!”李寡妇听说余家蔬菜供不应求,肯定不会找不到市场,连声应道。的确,庄户人家房前屋后谁不种点蔬菜?只要伺候得精心,还能种不好吗?

余小草笑道:“放心!咱们第一年先不种多,每家先试种十亩。别担心,我们家的蔬菜种子是经过改良的,不用施肥还不生病虫害,只要平时勤快点儿,每天浇浇水除除草就行!浇水的事,也不用担心,我会让我爹请人在菜地旁打两口井,专门供菜地使用……”

不用施肥不用除虫?蔬菜能长好吗?两家人心中充满疑惑,神态上自然带出几分。余小草也不解释,等蔬菜种出来后,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天,余海便请来了打井的工匠,在选定的菜地旁边开始打井。因着急于把蔬菜种下去,余海号召庄子上所有的佃农,先把这二十亩菜地给翻了出来。李寡妇和刘大壮两家人,一家分了八亩,一家分了十二亩。他们从早到晚泡在地里,把大一些的土块用锄头敲碎,草根杂物都细心地挑拣出来。

尽管东家小姐说不用施肥,两家人还是把自家沤了大半年的粪肥,挑出来晒干,敲碎成粉末,洒在自家的菜地里。东家小姐说了,地里一成的收入归他们。

刘大壮还特地打听了一下,一亩菜地一个月最少能收十几两银子呢,那岂不是说他们家一亩地一个月至少有一两银子的收入,十二亩地就是十二两银子,一年除了四五个月天气寒冷不能种蔬菜的因素,他们家一年也有八九十两银子的进项!这还是按最少的算,初春时候菜价贵上好几倍,他们的收入也会随着翻倍的!

李寡妇听他这么一分析,干劲更足了!菜地收拾得越精细,产的蔬菜就越多,她们的收入也越多。即使累一点,也值得!

第四百一十一章 没有对比没伤害

阴阴夏木,归鸟啼鸣,漫天彩霞如颜料染过,映照着田里忙碌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显得多彩动人。

田埂边,一道芝兰玉树、龙章凤姿的身影卓然地立着,把身边那个纤瘦的影子映衬得更加娇小。两人正是刚刚从京城押送高产小麦种子回归的朱俊阳,和在田边监督佃农们种植玉米的余小草。

“呶!这是朝廷收购种子的银票,总共是五千两。收起来吧!”这次回京,朱俊阳上报唐古小麦的产量,整个朝廷都震惊了,也喜坏了皇上和一帮忧国忧民的大臣们。

要说玉米的高产,那是因为这种粮食本身就是高产作物,再加上精心种植,群臣虽然有些惊讶,却没有现在那么不敢相信。

京城皇庄的试验田,刘尚书听说唐古那边种下了冬小麦,也耕种了一部分。麦种选的最好的,田地的肥料施得足足的,经年的老农照看着……即便一切都做到了极致,产量依然没有突破四百斤。

而唐古的田地,刘尚书也带着手下去看了,土地并不比皇庄肥沃,麦种也都是从京城运过去的,伺候田地的人是雇的长工……无论哪一样都比不上皇庄试验田的精细,可人家亩产达到了六百斤,几乎是皇庄产量的一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肯定不是因为阳郡王,京中谁不知道阳郡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从小被拘在王府或者别院中,即便出门身边也有高手亦步亦趋地跟着。如果不是被皇上硬逼着接下种植玉米的差事,说不定这辈子都没机会跟田地粮食打交道。属于那种只知道米饭、馒头,不认得稻谷和小麦的主儿。

刘尚书认真总结对比了一下,唐古跟皇庄唯一的不同,就是由余家人主事。他特地向阳郡王打听了一下,距离唐古那八百亩田地不远的余家庄子,也获得了高产。附近的庄子纷纷向余家预定良种,小麦的种子被炒到了五十文一斤的高价。

刘尚书特地对比了皇庄产的小麦,和唐古运过来的粮食。发现唐古田地产的麦粒,比皇庄上要大一圈,而且颗颗都跟小胖子似的,饱满的很。阳郡王带回来的麦穗,也让他惊讶,居然跟成年男子中指差不多长,几乎是皇庄出产的麦穗的一倍长。难怪产量会高上许多。

如果这样的小麦作为麦种的话,明年会不会是个大丰收呢?哪怕亩产能达到五百斤,也是不小的进步啊!别说五十文一斤,就是再高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