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 (第1/4页)

特别是日本纺织企业,大量在国内投资设厂,他们有特权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轻易把中国企业挤破产。

“说到底还是缺少国家保护,希望这次回去,能有好结果吧!”司徒南点点头,希望大生集团能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前世闻名世界的丰田汽车公司现在不也是一家纺织厂么?

上海信交潮退后,上海这东方小巴黎重新恢复的繁荣,似乎已经走出了萧条。红灯亮,车声响,窑姐把歌唱,嫖客、赌徒、流氓地痞各式各样的人渣混在在一起,这里是中国最丑陋的地方,泛滥在大街小巷的大烟馆就是凭证,同时也是最漂亮的,如同鲜艳而发出腐烂气息的罂粟花。

这种繁荣有点畸形,上海滩短短的十里洋场依旧是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也是野心家的舞台。

公共租界通体白色的美华银行大厦如同白衣战士,屹立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八层高的它一点也不输给汇丰、美国商会等建筑。南华的黄蓝两色旗和中国的五色旗高高飘扬在上海上空,一点也不掩饰这座大厦的独特地位。

林一民站在楼上,看着沉迷在糜烂的上海滩,久久不语,他的身后站在一位年纪相仿的男子,不到三十岁,带着黑框眼镜,目光自信,野心勃勃,那是大生集团的总裁张孝若。

老迈的张謇被林一民踢出大生集团,机会却落在张家的继承人身上,这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张謇的公子更具现代商业知识,上任就展开大刀阔斧的改组,积极融入美华财团。

经过两年磨合,大生集团完全融入美华公司,成为美华财团的重要一员。

特别在南华的业务,由于受到南华政府支持,得到大量订单,光去年大生集团就为南华国防军和警察系统生成30万套制服,为建设兵团等工程队提供20万套工装。此外,还不包括政府机构的其他的订单。

在美华银行资金支持下,大生集团一口气投资1000万南华元在新唐山、棉兰以及泗水建起三个大型纺织工厂,同时还联合德国巴斯夫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购了巨人公司在亚洲的印染业务后,一跃成为横跨纺织、印染、成衣生产的大型工业巨头。

在此过程中,美华公司陆续把旗下的纺织业务并入大生集团,在短短两年,大生集团的总资产已经超过7000万南华元,也就是3500万美元了。

这种伟大的成绩在上海大部分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大生集团的大半资产都在南华,因此一年前大生集团的总部也从上海迁移到新唐山。

每每想起大生集团的传奇般经历,张孝若就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难以置信,就连他那一直因被人踢出大生集团而耿耿于怀的老父张謇也感慨道:“现在大生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大生了。”

第231章从战争中成长的大生集团

张孝若刚刚从南华回到上海,沿途还在、南宁、广州等地视察大生集团在南方的纺织基地,各处工厂机器隆隆,数万名女工在流水线上紧张作业,他们要加班加点,赶着生产棉被、面纱还有军装!

张孝若从码头下船,就直接来到美华银行上海总部向林一民汇报大生集团的生产状况。

站了一会儿,林一民没有回头,拧着眉头看在下面的南京路,一脸挂着外国国旗的汽车猛摁喇叭,蛮横地冲撞,周围的黄包车、行人逃荒似往两边躲?????

有惊无险,没发生事故,但那让人感到血迫的膏药旗落在他眼里是那么刺眼。

“知道吗?每天看着下面那些人,我的心渐渐麻木了,甚至想如果也像东京一样,来一场大地震,把这座罪恶的城市统统毁灭掉!”

林一民揭开领带,转身回到座位。

“我也有同感。从热火朝天的南华回来,就感觉像是两个世界一样。实际上,无论南华还是我们在国内的工厂,生产和待遇其实都差不多,但周围的环境还有工人的精神面貌总给我压抑的感觉。”

张孝若感慨道,他已经加入了致公党,大体上也知道大生集团正在为军工服务。轻嘘口气,冷静道,“这是个破碎的国家,我们总得一片一片地把她补好。”

“嗯。”林一民点点头,脸色好看不少,询问大生集团的生产情况。大生集团也是致公党军备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上海这边因为此前囤积的棉花,足够完成30万套军装,10万条军被子,靴子、帽子等也有着落了。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纺织厂已经完成了70%的棉纱、布匹生产,印染厂也正在加班加点,截止上个星期,我们在上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