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部分 (第1/4页)

“滚吧!憋在这发骚了。”

司徒南白了司徒勇一眼,下面的码头已经戒严了,好几辆汽车停在一旁,上面插着军方的旗帜,他们是来迎接南华军事访问团的。

一群士兵封锁了通道,明晃晃的刺刀让周围的群众自觉地往边靠,许多人都意识到大人物要来了。

“我先下了!”司徒勇也不恼,整理一下着装,脸色一整下船,身后跟着一批精神抖擞的年轻军官。

司徒南实在不宜和这些家伙一起下船,虽然他很喜欢和那些朝气勃勃的军官在一起,他们都是南华国防军的精英。

南华两年来陆陆续续派遣了一万多志愿军秘密加入广州,其中有不少是海军和空军军官,战争结束后,这些人有相当大部分会留下来,为逐步统一国家奋斗。至此,司徒南设计的南华作为中国革命的后方基地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这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不过广州政府一直没闹出什么动静,其他人也不会太在意,直到刚刚发生不久的云南战事,人们这才想起,四年前,那支破竹之势统一两广的军队。

“告诉陈先生,我今天在南沙港考察,明天到广州后再联系。”

司徒南对身后的何永元道。这次来广州,他首先要和广州政府财政部长陈天明会晤,同时还要和陈炯明商谈接下里的战略布置。

一下船,司徒南就迫不及待地考察南沙的钢铁厂。

“现在广州已经不用从汉阳铁厂输入铁轨了,明年,从德国引进的8座日产量40吨的马丁炉全部投入使用后,南沙钢铁厂将能满足西南铁路的需要。”

林一民陪同司徒南参观刚落成不久的生铁工厂,他最明白司徒南看中的就是钢铁机械这些东西了。

确实,看着一块块火红的钢板被轧出来,任何人都刚到一种自豪感,特别是在积贫积弱的国家,能建成这样伟大的工程很不容易。

司徒南边看边点头,心想这才是致公党逐步统一全国的钢筋铁骨,没有工业建设,哪怕权势再大,也不过是吴佩孚之类的武夫,终究是成不了大事的。

“少爷,那边还有我们和克虏伯公司合作的特种钢工厂,要不要看看?”林一民小声对司徒南道。

“干什么的?要知道,这玩意我在南华看了不少了。”司徒南笑道,却跟着上前去。托他的福,南华、两广的钢铁项目不是从美国伯利恒公司就是从德国克虏伯公司引进,在世界钢铁巨头的“帮助下”,南华、两广的钢铁工业走上了快车道。

“这就是你说的特种钢?就一个齿轮而已。”司徒南走进其中一个车间,细细打量一下,发现车间里有不少外国工程师,从他们严谨专注的表情上看,应该是德国货。

德国佬在德国要饿肚皮,来到中国后,却成了香饽饽。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吃香。

司徒南心里想道。

“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小齿轮,他们是要装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加工水平比南华还要好呢。”

林一民笑道。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那个发着金属冷光的齿轮,很佩服司徒南想到从德国“批发”技术人才,不然南沙港的钢铁工厂不想现在那么顺利。

现在就连汽车工业也开始在广州发展了,制造这些汽车发动机齿轮就是重要的一步。

听林一民这样一说,司徒南神情严肃起来,眼中闪出兴奋,问道:“那,质量怎么样?”

“能用,不过慢慢会改进的。”林一民答道,想起了什么,又问答:“要不要试试文凭,我们的汽车?完全国产的。”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完全国产的?”司徒南惊讶起来,没想到南沙港工业区的成就要比自己想象中要好啊。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日本的丰田汽车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开始从事汽车制造的。

不一会儿,出现在司徒南面前的是一辆非常简陋的“汽车”,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比福特的t型车还要简陋得多,驾驶室都是开放的,勉强装上一个座位,座位后面是个空空的车架。

“这玩意能开吗?”司徒南心里还是有点不大相信中国工人能生产汽车,不过制造一辆汽车其实一点也不难,几年前,从康明斯——林肯飞机公司回国的工程师王助还在广州生产出飞机呢,真正难的制造一百辆,一万辆汽车,目前只有美国有能力大规模生产汽车。

对于司徒南的怀疑,林一民撇撇嘴,亲自给司徒南表演一番。可笑的是,没有电子打火,还得依靠落后的曲柄摇动起火。

看着林一民高高撅起屁股的样子,司徒南忍不住微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