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部分 (第1/4页)

于是,作为苏联的主要贸易国,南华承担了巧妙的角色,斯大林从乌克兰农民手里夺走的粮食居然通过远东铁路铁路运送到东北,以及西北,交给入疆的吴佩孚部。

作为回报,苏联从南华获得宝贵的橡胶和其他机器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的二十年代中,苏联并不像伦敦的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在英法的封锁下可怜兮兮,实际上苏联和美国、苏联和中国、南华,苏联和德国一直都有贸易往来。

当然,政治上是苏联是孤立的,没有一个大国愿意和他建交,不过经济交往不会因为政治对立而终止。

英国人处心积虑,栓在俄国人头上的镣铐很快就要被全球性的经济带萧条的大势所趋粉碎,北极熊重返世界舞台进入倒计时,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

宋子文万万没想到,张少帅居然有种调戏北极熊,或许是武汉工业集团制造的飞机大炮装甲车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用收复中东路铁路来证明他的爱国热情,顺便还警告武汉方面,东北军不是好惹的。

必须要明确的是,在中东路问题上,东北方面有礼有节,收回铁路理所当然,套用一句俗话,不顶不是中国人!

在武汉政府的飞机大炮支持下,东北军那些战五渣居然打得有声有色,收回中东路铁路不说,还差点把苏联未来战神朱可夫给吊打了一番。

不过毛子不是好惹的,朱可夫的反击打得有声有色,大量杀伤了东北军精锐,双方互相损失惨重。

随着革命军进入内蒙,威胁外蒙,苏联远东地区兵力不足,形势严峻,靠在苏联内部排名最渣的远东军队在距离欧洲老家万里之外打一场国战,斯大林没有信心。

中国主场作战,有工业基础支撑,军工业不比苏联差,完全不是另一个面位“靠纺织面粉和ya片”缔造的黄金十年,总体上处在优势。

司徒南私底下分析,原因有二,第一,郭鬼子郭松龄没有叛乱,活得好好地,东北军的精锐得以保存,成为张学良最大的依靠。

第二,东北军从武汉获得大量先进的武器,在郭松龄的指挥下,东北军战斗力不逊色于对方。

众所周知,俄国人前些年在华沙城下被人吊打一番,伤得体无完肤,灰色牲口的战斗力太渣,世界公认。

(没经过元首和斯大林老爹轮番调教的红军嘛——)

“郭松龄干得不错。”

不轻易赞扬别人的何文秀也对东北军的表现赞赏,他一直关心北方大陆的局势,“不同于野心勃勃的老土匪,张少帅还是识大体的,应该给他更大支持。”

“在武汉的压力下,阎锡山让出了内蒙,革命军已经开进内蒙,压迫冯玉祥部的生存空间,同时威胁外蒙。

而在西北,吴佩孚将军也从兰州出发挺近北疆,威胁苏联边境,政府帮张少帅牵制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数十万苏军,已经够意思了。不然——”

林一民呵呵道。

现在武汉政府真不怕和苏联开战,只是不想而已,而被列强封锁的苏联,也不想开战,而影响国内工业建设。

更重要,也是遗憾的是,革命军没有开进外蒙古,双方还没有撕破脸皮。

至于中东路铁路,铁轨都在中国国土上,几乎成了国中之国,对国家主权伤害严重程度比上海租界更甚,毛子再好战也不占理。

理所当然地,那些口口声声要保卫苏联的异端的确在内地没有好下场,已经统治了关内所有精华地盘的致公党政府投入更多精力对内专政,实施所谓的五分经济,三分政治,两分军事的方略。

别看东北军和俄军打得欢,真正决定这场战争结果的还是武汉和莫斯科,双方的外交官正在互喷呢。

“这是你们北方的事,不关南华事,我只是欣赏张少帅,觉得他脾性和我胃口,所以南华支援他一批军火。”

何文秀对林一民等人笑道,也为国内国家统一有利形势高兴。

“我南下的时候汉阳兵工厂还叮嘱我要向南华抗议,说你们抢了他们不少生意。”

林一民开玩笑道。

托马斯一直听林一民和何文秀交锋,突然来了一句:“威廉先生对远东的局势发展很满意,赞赏军工部门,如无意外的话,他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向军工部门倾斜。

希望你们早做准备,加大和旧金山造船厂、康明斯——林肯飞机公司的合作。”

两人脸色一整,何文秀首先反应过来,点点头:“海空军是南华的安全保障,的确要加快这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