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部分 (第1/4页)

直到来到这个不知名的地方,打了两口井。

条件艰苦不算什么,让他难受的考察队的经费要告罄,队伍也人心不稳,有人打退堂鼓,不想再继续浪费时间。

甚至有人还说:“不如跟李四光去黄河口勘探。”

“黄先生,我相信你一定找到石油的!就算沈阳不再支持了,武汉那边也会支持的。”

飞行员说了一句。

飞行员知道机上唯一的乘客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师,他们这些地质人在东北野外吃了好几年的苦头,精神让人敬佩。

黄汲清回过神来,友好地点点头。

回头一看,身后的已经不见了,飞机已经飞出了勘探区,远方的城市轮廓隐隐可见,马上要降落在哈尔滨机场。

几天后,北平,南苑机场,黄汲清从飞机上下来,眉宇之间依旧留有忧色。

崭新的南苑机场,北平城可喜的变…化,未能让他兴奋。

事情得从早些天说起——

在沈阳,没有见到张少帅,沈阳当初热情邀请地质考察队到东北勘探石油,如今热情已经消退,他们不愿继续用钱砸水漂。

回到武汉,武汉经济状况不好,地质研究所当然支持黄汲清他们,可惜有心无力,他们没有经费。

唯一能靠得住的是国家石油公司,黄汲清好不容易找机会向孔祥熙回报考察队工作。

无论他说得多么动人,考察队精神多么可嘉,孔祥熙还是没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不是没钱,只是孔祥熙的目标是扩大延长油田规模。延长油田规模不大,开发潜力有限,但从清末开始就发现了,是个成熟的油田,只要把管道建好,石油公司就能获得收益。

就算勘探,也以延长油田为中心,加大勘探范围,这比千里之外的东北,要可靠得多了。

在二三十年代,武汉政府大力组织国内地质勘探工作,派出好几支队伍,走遍西南、西北、中原、华东、华北和东北。

得出结论是:中国是个贫油国,铁矿勉强够用,富含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煤铁资源主要在北方。

所以,武汉政府和美华财团加大投资北方,集中精力建设北方钢铁公司,围绕北方钢铁公司发展金属冶炼、煤炭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和军工产业。

黄汲清沮丧地回到国家地质研究所,听闻李四光从山东回来,山东地质勘探队还没找到石油,不过国家石油公司爽快地批给他们经费。

连北方军政界也对他们关心,希望他们在华北找到石油。

黄汲清忍不住发牢骚,东北方向的一支,简直是后娘养的。

这天,李四光请黄汲清吃饭。

“尽管你我有些不愉快,不过这都是学术上的分歧。

如果事有不期,我希望你们来我这边。这是营口那边的地质状况,你看看。”

李四光诚恳邀请道。

黄汲清翻完资料,点点头:“很有可能会成功。”

马上又道,“不过,我还是坚信东北有石油,我不想太早放弃。”

李四光凝视黄汲清数秒,见他一脸坚定,还在坚持所谓的陆相油田理论,对他又是佩服又是可惜,叹了口气:“好吧!华北那么大,我这里随时欢迎你!”

坚持是痛苦的,尤其是坚持等别人施舍钱的时候。

这天,黄汲清回到武汉大学地质系,李四光突然来找他,给他指了一条路子。

“我回去想了想,如今能帮你的只有丁文江丁部长了,丁部长和美华石油公司关系不错……”

丁文江是国内铁路、矿产、能源等领域的大人物,正在北方视察工作。

于是,黄汲清飞到北平。

李四光的话回响在黄汲清的脑子里,上了车,黄汲清亟不可待地问起丁文江的行程。

“部长刚考察完开滦煤矿,明天还要出席北方开发工作会议,时间很紧。听了你的事,特意抽出一个小时见你。”秘书提醒道。

“我知道,谢谢。”

黄汲清心里感动,丁部长派出秘书来接自己,说明对自己的重视,这种感觉,和在武汉受到冷遇相比,太难得了。

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丁文江的秘书就兴奋地讲述这两年北平的变化,北方钢铁公司重组,石景山钢铁厂获得重生。

一批大型工厂也相继落户京津,最有名的莫过于成立不到两年的北方汽车公司,利用从美国买来的生产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