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得圆滑不少。他把自己的决心用书信的方式表达给李清看,才使得李清最后再帮了他一把,把他调到了岭南道乐州的平乐县。李硕也没有辜负李清的期望,经营了两年时间,便已经是乐州的长史了。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的变化,再来看看李清自己。这七年里,李清一边在国子监学习,一边也没有断了与郭子仪的联系。随着他的成长,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事也慢慢向他开放。玄宗又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即使这几年后宫中陆陆续续也有不少皇子出生,但总归最受宠的还是李清。

每年国子监的院士来向玄宗汇报皇子们的学习状况时,玄宗总是要特意问问他们对李清的看法。李清自己也争气,整个一“别人家的小孩”,搞得玄宗一天到晚的向臣子们炫耀自己的宝贝儿子。

现在已经周岁十二的李清也快要离开国子监了,玄宗早就在考虑再过两年就让这个宝贝儿子到哪里锻炼锻炼,他初步的考虑是让李清到吏部熟悉一下大唐的官员制度。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没有确认下来。

对于玄宗对李清的喜爱,大臣们都是有目共睹,看在眼里的。一开始,还有些自诩卫道士的官员极力反对玄宗不顾太子,宠信其他皇子的行为。其中领头的就是检校中书侍郎张九龄。

可惜不管官员们有多反对,太子自己也没有任何表示,玄宗更夸张,直接无视这些奏折。慢慢的大部分反对者也就消停下去了。

可是张九龄却不服输,依然活跃在对抗的第一线,甚至还鼓动太子站出来支持自己。但到底他也没能如愿,反而惹恼了玄宗。

要说张九龄也是大唐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历史上他被誉为是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可是他与玄宗的关系却一直很紧张。

这个人为官的始末也很有争议,他是张说的宗族兄弟,刚入官场的时候是依附于张说一系的。张说那时候也愿意支持这个有才干的族弟。

可惜后来两人意见出了分歧,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张九龄不理解为什么张说要支持李清而放弃太子。随后两人分道扬镳,等到张说被罢相又一度复起,张九龄也慢慢爬到了工部侍郎的位子,成了张说敌对的一系。最后张说主动辞官,张九龄靠着与张说不同的政治观念渐渐入了玄宗的眼,被提到了中书侍郎这个位子。

而这个中书侍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中书令的继承人,只等现任中书令下台就可以被扶正成为三大宰相之首。

可是现在玄宗被他惹恼了,张九龄想要被扶正估计还得等不少时间罢!

再来说说太子为什么不敢站出来。原因很简单,玄宗已经知道了太子做的那些好事。先是陷害嫡母,后是把亲娘推出去顶罪,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玄宗怎么忍得了?这个在政治上杀伐果断的皇帝当即就将太子的势力拔出了,虽然没有做到最后一步——废太子,可是也彻底厌弃了这个儿子,权当他不存在似得过日子,双方的关系恶劣到除了年关时节,玄宗根本不见太子李鸿,东宫上下却都是玄宗派去的眼线。

就是在这样又有机遇又充满危险的复杂情况下,李清要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还不能被玄宗厌弃,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还好他主要培养的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安插的位子也不高,不然早被人弹劾了!

前朝如此形势严峻,后宫的争斗也是如火如荼。七年前高力士进献的四个美人如今只剩下三个了。其中那个江采萍异军突起,坐火箭似得不断往上升位分,最后玄宗还特地封她为梅妃。另外两个裴君珂和林妙悠倒是也颇受宠,两人依附武皇后,一个成了正二品馨昭仪,一个是正二品妍昭容。

不过就是可怜高力士白白辛苦一场,到最后,成功的果实却被武皇后摘了。为什么?你看梅妃虽然得宠可是最看不得那些宫廷争斗,自然不会让自己成为高力士的传声筒;馨昭仪裴君珂心眼最多,看着李清得宠,当机立断依附武皇后,自然也不会帮高力士;至于妍昭容,她和死去的莫雨琦关系最好,所以始终记恨着当初没有帮莫雨琦一把,间接害死她的高力士。于是她就跟着裴君珂到了武皇后麾下。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武皇后和高力士的关系早就不复以前的和谐了,要不是李清现在形势不错,高力士早就在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

而李清能知道这些事还是武皇后告诉他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眼光逐渐都放到了前朝,对于后宫的事除了关系到德福宫的,他很少主动去关心。

不过现在有件大事却是李清必须关心的,他姐姐咸宜公主今年已经十五了,及笄礼也就安排在两个月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