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叶老三长大之后,惹的父母兄弟跟他都不怎么来往了。

叶老三小时候,父母宠爱,哥哥姐姐都让着他,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或者是新衣服什么的全都先紧着他来,结果,太过溺爱,把他的性子养的有些独。

哥哥姐姐长大了总是要成家的,哥哥们成家之后,有了媳妇,有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弟弟跟自己的媳妇孩子比,自然是自己的媳妇和孩子更为重要

可叶老三用一副“娶老婆忘了弟弟”的语气责怪哥哥,怪他们偏心,有好东西不给他这个弟弟,反倒给外人,而他嘴里的外人,可是他哥哥好不容易娶来的媳妇和孩子们。

要知道,叶家村的位置不好,位处深山老林,小伙子娶媳妇都不容易,外面的人一听媒人说男方是叶家村的。疼女儿的人家,大都会直接拒绝,剩下一些不重视闺女的,也会狮子大开口,狠狠的要一笔聘金。所以说叶家村的青年娶个媳妇真的非常不容易。

这些都是小矛盾。

叶老三娶媳妇的时候,非要娶一个有文化的,有文化的闺女,哪里会愿意嫁进一个小山村,原本一家人都没抱希望,可谁知出了个意外,叶三婶家里出了事,需要一笔钱,媒人就找了过去,可人家提的要求,就是县城也没有几家能办得到的,他们家张嘴就要四大件还要附上500块礼金,这不是为难人吗,叶家本来想回话说,这个闺女他们叶家娶不起。

然而叶老三,听说人家闺女是小学毕业的,就在家里逼着父母向人家提亲,还放狠话:如果娶不了这个姑娘他宁愿打一辈子光棍,还说“要是爸妈乐意有一个打一辈子光棍的儿子,俺就不说其他的了,反正俺不怕丢人。”

儿子都这么说了,父母哪会舍得让儿子打一辈子光棍了?叶爷爷叶奶奶两人只好咬咬牙同意了这门亲事。

不过女方提的条件,叶家实在办不到,后来再三协商,终于定下了四大件换成两大件,另外又给了一笔聘金。

就这样也把叶家多年攒的家底给掏空了。

而叶家老大当初娶媳妇的时候,就用了一口袋玉米面做聘金,这玉米面当作一毛五一斤,一口袋玉米面,统共也没100斤,就算按照100斤来算,娶房媳妇,花了15块左右的成本。

至于叶家老二娶叶妈的时候,因为叶妈乐意嫁,所以李家提的要求不高,七七八八加起来也不到50块钱。

而叶老三娶媳妇的时候,还要四大件,虽然最后只买了缝纫机跟手表,可再加上礼金的话快有上千块了,掏空了叶家的家底,做哥哥的哪会没有意见,就算做哥哥的大方,不介意,可两个嫂子,怎么会不介意,凭什么小叔子娶亲,给那么多的聘礼,而她们的那么少,这不是让她们矮了快要进门的弟妹一头。

叶大嫂觉得这个钱是他们大房这些年辛辛苦苦赚来的,结果他们一分钱没看到,都被父母花在了弟弟身上,叶大嫂满肚子委屈,整日跟叶老大念叨,叶老大是个老实的,耳根子也软,听他媳妇这么说,时间长了,还真觉得父母偏心,用他们大房的辛苦钱补贴弟弟,这样想,兄弟间自然就生分了。

而叶妈比起叶大嫂,更是觉得委屈,她进叶家七年时间,给叶家生了五个儿子,也没看婆婆给她买个大件,结果叶老三娶媳妇,又是缝纫机又是手表,叶妈气的躲在屋里呜呜的哭,还是叶爸拍胸脯保证以后也给她买缝纫机跟手表,她才破涕为笑。

因为叶三叔娶亲的事,三兄弟之间关系不似以往那般亲近。叶爷爷,叶奶奶见了,也无可奈何,只能叹气。

等到叶三婶进门后,叶三叔又开始作妖了,他心疼媳妇,他媳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怎能跟着他们这些人下地干活呢,所以他媳妇进门后,就没下过地,每天在家洗洗衣服做做饭,过得挺清闲的,这时候两个嫂子虽然羡慕,但是每家都有着一连串的孩子,自然不能跟他们学。

结果当年分粮的时候,叶老三家里只分了不到两口袋的口粮,当时两个哥哥还劝他,让他把媳妇也带出来上工,哪怕能赚一口口粮,也是好的,结果翻过年,叶老三家还是他一个人来上工,媳妇养在家里,兄嫂见了心里只摇头,不过反正都已经分了家,他们到不好管弟弟家的家务事。

叶老三自小就娇养惯了,哪怕分了家,也不习惯每日清粥稀饭,所以他那点口粮两个人吃,没多久就见底了,于是老宅跟两个哥哥家,就遭殃了。

叶老三,三天两头上门借粮,刚开始磨不开面子,叶老三要多少就借多少,可时间长了,也不见叶老三还一点,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