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一时间马车里气氛融融好不乐和,董慈看得感慨万千,心说长大以后,大多数人一生中最为单纯无忧的时光就是在校园里了,这估计是铁律,在哪个时空哪个年代都是一样的。

跟着荀子韩非他们坐马车坐多久都不会无聊,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董慈一路上都听得很认真,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荀子的各种思想理念,还有韩非子讲述的故事,李斯争辩的言论议点,丹子启虽然多半只是听不发言,可一旦开口,必定也是一针见血真知灼见,听得董慈佩服之余,都想问问他是不是也是哪位巨巨的化身,名字是不是也是化名了。

这么优秀的人,年纪轻轻在学宫里威望极高,又德才兼备,没道理籍籍无名。

这期间周扬还问起荀子的主张来,董慈也得机会好好的了解了‘性恶论’。

顾名思义,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完全不同,它虽然只有三个字,却是荀子一切理论的基石,在荀学里非常重要。

“人生而有欲,感官之欲,权势之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人生性本恶,人们对所欲之物的争夺造成天下大乱,正常的生活秩序遭到了破坏,这时候就必须有一种外在的‘礼’来约束这些失控或者会失控的局面。

荀子眼里的礼,就是用来止乱的,它包括了道德教育,也包括了赏罚和一定程度上的刑法,从礼者存之,不从者必亡之。

董慈听得震撼之极,要知道后世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类似的‘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可是千年以后的事了。

听了这一番理论,董慈也大概明白为何荀子身为儒学大家,却教出两位法家代表人物了。

因为荀子的‘礼’,已经有些接近法家的‘法’了,可它虽然接近,又与法家的‘法’大为不同,比起严苛重刑的法家,荀子眼里的礼温和了许多,本质上的区别就是,荀子的礼,基本都是从百姓民众的利益出发考量的。

“节威反文。”

李斯问起秦国如何,荀子说秦国强大威武震撼了天下,但它同时也过得提心吊胆的,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攻打它,因为它没有爱护人民的心肠,得不到民众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拥戴和爱护。

放肆妄为单靠强力铸造起来的威严并不牢靠,势必终将走向灭亡。

李斯沉默半响,还是问了一句该怎么办,荀子便说了四个字,‘节威反文。’

秦之霸业已成,那么,就应该节制武力回到文治上来。

董慈听得出来,荀子也希望天下能大一统,并且对秦国欣赏又寄予厚望,他对秦国有如此深彻的分析和思考,秦国后来的历史走向也见证了他卓越的远见,只是可惜了。

可惜他最为出色的两个弟子把秦国推向了法家理论的极端,时势使然,韩非、李斯没能像荀子一样冷静地对天下时势做出超出时代的分析和反应,终是不免被时势所蒙蔽,被实势所驱使。

李斯沉默了半响,回了一段董慈来战国之前就能倒背如流的话。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的意思是说:骂人骂得最狠的莫过于骂其卑贱,人活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身为男子若不求上进,就如畜生一般苟活于世,长时间处于卑贱的地位,却做出厌恶名利的样子,自我标榜清静无为,也不是士子君子的修养作为。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段话,经典程度自不必说,董慈亲耳听李斯面色平静地把这段话说出来,就明白大概从八年前当小吏官看出仓鼠与厕鼠的区别时,李斯对权势和富贵的追求和渴望就已经深入骨髓了。

追求权利和富贵也是一种志向抱负,现在李斯要带着他的理想和追求去秦国找赵小政了。

男儿志在四方,各有各的抱负,韩非脸上亦是认同之色,董慈忍不住朝荀子看去,老人家虽是早已经料见会是这么个结果,面上还是露出了些怅然之色。

马车里一时间安静下来,只听得见车轴滚动的声音,离别总归伤感,董慈呀了一声,朝李斯问道,“李兄你要去秦国咸阳么?”

李斯神色缓了缓,看向董慈点头道,“正是。”

董慈便高兴地笑道,“贤兄去了秦国,若是遇上一个叫秦真的人,就告诉他我很好,让他勿要挂心,哈,可以么?”

李斯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