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1/4页)

真不愧是跳搭王。

这一次出的题目居然是:佚道、生道,天下有道,来者不距。

佚道、生道,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向来表达的都是仁政爱民的思想,这句也不例外。

而天下有道,这个就更郁闷,因为说过这句话的人可不少,老子就是说道的鼻祖,什么道可道,天下有道的,洋洋洒洒一大篇,全是说道的。

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里主要表达了反战思想。

但是至圣先师孔子也说过这句话,《论语·季氏篇》孔子曰: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反映的是分封制被破坏,也算是侧面表达礼制的崩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涉及此句,《论语·微子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里讲的又是政治清明与否,出世入世的一些思想。

当然,考试的时候题目要出自四书,答题也要模拟圣人言,引经据典也限于四书五经,道德经非儒家经典,自然要被排除在外,就跟老子没关系了。还有一个原因,老子的道,比孔子的道层次又要大得多,并非仅仅王道、君臣道。

最后一句,来着不距,《孟子·尽心》下“夫予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有人怀疑孟子的随从偷盗鞋子,孟子反问:你认为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偷鞋子?我办学,只为传授学问,走的不留,来的不拒,抱着学习心态来的,我都欣然接受。不过在这个题目里,只怕与孟子原文关系不大,单单就是为了用这句往者不追、来着不距,用来承接前面的天下之道有关的政策或者是人才。

林重阳看完题目,脑子里已经把出处列出来,心里直骂程知府变态。就算吐槽,却也不能说程知府割裂经义,哗众取宠,毕竟人家这题目看起来还真是意思完整,互相有情有义!

怪不得沈之仪说他是跳搭知府,这岂知是跳,简直是蹦高高地跳!从论语蹦到孟子,你怎么不上天!

然后他继续看林大秀的文章,心里赞了一声,怪不得累得晕倒,原来真是有原因的。

要是水平一般的人看林大秀那篇文章,绝对会拍案称奇,连叫锦绣文章!那绝对是字字珠玑,花团锦绣,华丽非凡。

然,一句话也看不懂。

哈哈哈哈。

如果水平到位的人看就会讥讽堆砌华丽辞藻,失之真诚。

但是也不能说人家言之无物,因为林大秀的文章紧扣题目,破题、承题,言之有物,并没有跑题。

他至少已经看明白题目,然后破题虽然不是自己想的,却也将几个加以糅杂,提炼出自己的破题来。

至少中心思想是在理的!

林重阳觉得林大秀真适合去现代做一个好学生,这概括归纳中心思想的精髓,他已经全然领悟到了。

林重阳本就打算着就算他爹自己考不中,但如果会了这个,背的书就是活的,而不仅仅是记住。

然后等着碰题,碰到了就中碰不到就来年再说。

林大秀已经充分发挥碰题的最高境界,碰不上也让他们碰上。

洋洋洒洒千言,好一片锦绣文章!

看了林大秀的再看戴敏辉的,林重阳觉得辣眼睛。

戴敏辉也是用的这个办法,肚子里的文章也算有点数量,可是……为什么让人觉得驴脣不对马嘴,拉郎配乱点鸳鸯谱?

虽然是同一个方法,林大秀的文章可以说是一辆车的高配,戴敏辉的就是只有四个轮子……

李增仁更是,自己都不记得写了什么东西,那估计是绝对陪练的。

看着林大秀这文章,林重阳心里道:必然是要中的,若是不中,自己再也不猜题!

就算名次不会前二十,也不至于后二十去。

不过院试还是算了,他总觉得林大秀这孩子真可怜,这么个考法,真的要烤干的。

毕竟书读得还不够多啊!

他打定主意,如果林大秀过了府试成为童生就好了,院试后年再试试即可。

很快林毓堂和林中达带了子弟前来,纷纷关心林大秀。

林重阳怕他爹难堪,就替他爹应付说没事,又让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