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 (第1/4页)

大夫人听到萧南难产,眼中闪过一抹快意,随即又想到这个儿媳妇虽可恨,可她腹中的孩子却是自己的亲孙子。又听到什么保大保小,她几乎是下意识的将心里话脱口而出。

接着,大夫人又想到了,不行,萧南可是郡主,如果因难产而死。大公主定会追究,届时,别说她的小八,就是整个崔家都要被迁怒。

想到这里,大夫人忙遮掩似的补充了一句,“不过,首要的还是先保住郡主。对了,太医怎么说?”

琉璃摇摇头,“这小丫头只是在中庭打扫的粗婢,若不是郡主生产,内院有些松散,她根本就进不去。侥幸混进去了,也只敢在外围站着,也只听到了这么一句。其它的——”

大夫人将佛珠扣在小几上,没好气的骂了一句,“没用的东西,平日里打听不到重要消息也就罢了,如今到了关键时候,还是什么都探听不到。”

大夫人还待继续说什么,忽然门外传来婆子刻意拔高的问安声:“奴请大娘子安、三娘子安,大娘子、三娘子,夫人刚刚起来,还没有梳洗,请两位娘子先在厢房吃盏茶汤。”

接着便是王氏温柔的回答:“既是如此,那我们就去厢房坐一会儿,等阿娘收拾妥当了,再唤我们。”

再然后是韦氏的声音,“嗯,就按大嫂说的办。”

言毕,妯娌两个便去了正堂西侧的西厢房等候。

大夫人知道两个儿媳是来请安兼汇合的,待会儿与她一起去太极宫参加朝贺。

有正经事要办,大夫人暂时把萧南难产的事放在一边,叫来赵妈妈,吩咐她派人去盯着荣寿堂,一有消息就来通知她。

换好了朝服,簪上金钿,确定没有差错后,大夫人命人唤两个儿媳妇过来。

王氏和韦氏也穿着朝服,发髻上簪着金钿,她们缓步进来的时候,又两个小丫鬟正蹲在地上给大夫人穿鞋。

穿上高头云纹履,腰间挂好玉佩和荷包,大夫人的整套行头算是收拾妥当了。

王氏韦氏纷纷上前见礼,婆媳三人寒暄了几句,便一起走出正堂。

王氏走在大夫人右侧身后半步远的位置,她一边问大夫人昨夜睡得可好之类的家常话,一边偷偷打量大夫人的脸色。

她是荣康堂的当家主母,昨夜隔壁的喧闹她早就发现了,今日更有小丫鬟来报,说是襄城郡主‘寤生’,极可能难产。

当时就把王氏吓了一跳,她与萧南虽不是什么闺蜜姐妹,但好歹也是隐形的同盟,大家又同是女人,推己及人,王氏倒真为萧南而担心。

兀自一个人在佛堂帮萧南念了十几遍‘难月文’,祈求佛祖保佑她们母子平安,直到外头的丫鬟提醒时辰,王氏才出了佛堂过来给大夫人请安。

见了大夫人,王氏禁不住想着,这位婆婆主持了崔家几十年的中馈,现如今卸了任,但手里多少还有些得力的人,自己能探听到的消息,大夫人也能知道。

如今看到大夫人的神情,王氏也愈加肯定,婆婆已经知道萧南难产的事儿,可再仔细看。却发觉婆婆眼中只有焦急,并没有担心。

低头想了想,王氏便猜到了婆婆的心思——大夫人只担心孩子亦或是萧南难产而死对崔幼伯、崔家的影响,并没有真心为萧南母子心忧。

猜到了这一点。王氏心底一片寒意,紧接着她便联想到了自己,去年郎君外室丑闻被三戟崔家发现的时候。婆婆又是怎么对自己的?

王氏冷笑,心底却想起萧南的那句话:做得再好,婆婆也不会当你是女儿,而是一个随时可以牺牲的外人。

看来还是人家想得透彻呀,自己只记得出嫁时阿娘说的话,阿娘说真心换真心,只要她好好孝顺婆婆。婆婆早晚会知道,也会真心待她。

但现在看来……萧南还是郡主呢,又有强大的娘家做依仗,大夫人都敢如此。自己呢,王氏渐衰。一旦有什么利益需求,第一个被牺牲的就是她。

抿了抿唇,王氏心中有了决定,以后还是多跟荣寿堂亲近,至于大夫人,她老人家还是静养的好。

婆媳三个分别上了自己的马车,车轮滚滚,半个时辰后,便抵达了皇城。

皇城外。大公主带着儿媳妇下了牛车,袁氏眼尖,看到了郑氏的车架,忙提醒婆婆:“阿娘,是崔家大夫人和两位少夫人的车架。”

“无关紧要的人,无需理她。”大公主头也没转。径直进了城门,在内城,换了公主规制的肩舆,一路朝两仪殿走去。

此刻,大公主还不知道萧南难产的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