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大公主知道老夫人说得不过是场面话,她并不以为意,笑着说:“也就是说,我能领一份谢媒礼咯?”

老夫人道:“老身这就命人说与三郎(指崔鸿)夫妇,他们若没意见,日后定会送大公主一份厚厚的谢礼。”

也就是变相的准了亲事,不过还要走走过场,毕竟崔蘅是崔鸿的女儿,她的亲事需要崔鸿点头。

大公主很满意,笑着说:“好好,那我就等老夫人的好消息了。”

第二天,大公主就收到了崔家送来的好消息,得到准确的回信儿,大公主当天就进了宫,将崔家的意思告知韦贵妃。

事关自己的儿子,韦贵妃非常上心,当晚就命人寻来圣人。

圣人一听十郎的亲事是他的丽质做的媒,当下便同意了七八分,接着又听说未来的亲家是崔氏,更觉满意,大笔一挥,次日就宣读了赐婚诏书。

接了圣旨,崔家上下都很喜悦,尤其是三夫人小卢氏,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平日最看不过眼的儿媳妇,她也难得的没有发脾气。

武氏已经有九个月的身孕了,挺着硕大的肚子,她冷眼看着乐得快要疯掉的婆婆,以及紧紧跟在婆婆身边扮孝顺儿媳妇的‘卢表妹”看到让她腻烦的两个人,武氏实在笑不出来。

欢乐了好一会儿,在侄女儿的‘提醒’下,小卢氏这才发现武氏的冷脸,她不禁收住笑容,呵斥道:“你又怎么了?你妹妹有了喜事,你不说些贺喜的话,竟摆出这样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你到底想做什么?难道你不想你妹妹嫁得好?哼,还是亲嫂子呢,自己小姑子的亲事都要人家郡主操心,难怪连个孩子都养不住!”

先后天折的两个孩子,是武氏此生最大的痛,如今却被婆婆狠狠的揭了出来,武氏只觉得心底血淋淋的一片,若不是脑中还残存着一丝理智,她恨不得抽面前这个妇人两个耳光。

“怎么不说话,难道我说的不对?哼,天生没福相,当初我真是瞎了眼,竟娶你进门,过门三年了也不曾为我儿生个一男半女,真是委屈了我家——”

有了贴心的侄女儿做对比,小卢氏看武氏越来越不顺眼,若不是郎君压着,她真想把这个没用的儿媳妇休掉。

崔蘅见状,忙过来打圆场,她一把拉住小卢氏,道:“阿娘,韦贵妃还赐了我一些珍珠、布料,这些我也不太懂,不如您帮我去看看?”

一听有宫里赐的好东西,小卢氏的注意力瞬间转移,立刻带着卢表妹去查点礼物。

目送两人离去后,崔蘅伸手搀住武氏,歉疚的说:“阿嫂,阿娘一向直爽,是个有什么说什么的人,她其实没有什么坏心,您千万别忘心里去。”

武氏冷然的双眼闪过寒光,她轻轻推开崔蘅的手,淡淡的说:“我知道,大家(婆婆)是长辈,我知道该如何做,四娘不用担心。”

待她平安生下儿子,所有的帐她都会好好算清,武家的女儿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PS:嘿嘿,补昨天的!

PPS:额,不知为毛,写萧南应对白氏时,我竟想起了当年‘小龙女’事件,不得不说林女士真的很聪明。

☆、第088章 做媒(三)

崔家又出了个王妃。

在大理寺的崔幼伯也听到了这个喜讯。

当时,他和三位同僚刚吃完崔家送来的昼食,四个人每人端着个茶盏,凑在一起名曰分析案例,实则闲聊八卦。

八卦的内容很琐碎,比如某地的闲人又有了诈骗的新点子,比如某家逃了个奴婢主家正满京城贴告示,又比如······等等等等,全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其实近日京中有个最热门的八卦,讲得是某位郡主娘子与某个俊俏小和尚的风流韵事。奈何有脑子的人听了这个八卦,都能猜得出该故事影射的是谁,而崔幼伯在大理寺的人缘很不错,大家看在他的面子上,也不好当着他的面非议崔家儿媳妇的绯闻,只能说这些零零碎碎的琐事打发时间。

对于这些,崔幼伯也感觉到了,他早就不是初来大理寺的菜鸟,几个月的衙门体验,让他学会了察言观色。

同僚们偶尔留露出的同情或者悄悄议论时被他撞破的尴尬神情,都让他联想到了最近坊间的流言。

说实话,崔幼伯很同情自家堂弟,对南平的事更感到气愤。他与崔嗣伯的感情,虽不如同其它兄长的亲,但彼此是堂兄弟,同气连枝,他做不到漠视对方出丑或者被人非议。

两人都是男人,又都娶了个郡主做娘子,崔幼伯多少能理解崔嗣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