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 (第1/4页)

郑勤黏上自己,小心思肯定不少,但崔幼伯观察,郑勤的品性不坏,才学又好,出身更是没得挑,只一个‘郑氏,便能让郑勤高出寒门士子许多。这样的人才拉拢好了,将来定是他得力的左右手呢。

而郑勤呢,与崔幼伯拉上关系后,也在考虑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有了崔家表亲这层关系,他与郑小妹的生活问题便得了解决,这还不够,郑勤要的是复兴家族、重现郑家的荣光,而不是只混个温饱。

同行的几天里,经过与崔幼伯的交谈,郑勤发现,他这个便宜表弟年纪虽轻,但已有了官场的经验,谈论起时政来也头头是道,对于未来仕途的规划更是非常清楚。

了解了崔幼伯的宏愿,郑勤也不禁起了心思,目前对他而言,想要入仕,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科举,一是举荐。

郑勤想过了,他参加科举倒也不是不成,但考中新郎君后,并不是马就能做官,还是要经过吏部的铨选。

所谓铨选,拼得还是人脉,没有关系,就算他得了科举的头名,依然有可能无官可做。

这不是郑勤想要的,他要做官,他要像先祖一样做九卿、入中书做宰相。

不参加科举,那就只剩下举荐了,偏他除了一个姓氏,并无什么得力的亲友,最初的时候,他打算进京走崔相公的门路,但那也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因为郑勤很清楚,他与崔夫人的族亲关系实在太远了,勉强凑上去,只会让人把他当成打秋风的穷亲戚,想得到举荐,几乎不可能。

如今他巧遇崔幼伯,简直就天上掉下来良机呀,瞧瞧崔幼伯这身份,老相公的孙子、相公的亲午,娘子又是郡主,岳母是公主,岳父则是天下名士萧郎,随便哪边发点儿力,崔幼伯的前程就错不了。

而他跟着崔幼伯,也定能有所进益。

他的先祖便是某家士族先祖的僚属,从一个小小的书吏最终成为一代权臣…···他决定了,哪怕只是个幕僚,他也要跟着崔幼伯。

这边郑勤与崔幼伯都有着自己的打算,两人的谈话也颇为融洽,不知情的人见了,也定会以为两人是久别重逢的表兄弟。

另一厢的牛车里,萧南也在打量郑勤的妹妹郑勉。

小娘子年纪并不大,说是十三岁了,但萧南瞧着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

这个年纪的女孩儿,放在后世还是个小学没毕业的小屁孩儿呢,但郑勉已经跟着哥哥走南闯北的‘游历,了一年,且从她闲谈中,萧南推测出,兄妹两个一年来的路费花销,一部分竟是靠郑勉织锦、刺绣挣来的。

郑勉的祖母出身吴郡陆氏,颇擅长女工,郑勉的织锦、刺绣都是跟着祖母学的。当初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门才艺,是郑勉淑女课程中的一小项,但没想到,却成了他们兄妹的经济来源。

郑家祖母教养郑勉的时候非常精心,仿佛与自家老头子别苗头一样,郑祖母将世家贵女必学的所有才艺都一股脑的塞给了郑勉:女工、烹饪、唱歌跳舞、骑马······虽然不是每样都精通,但每个方面郑勉都会一些。

尤其是女工和琴艺,郑勉学得最好。

听了小娘子细声细语的讲述,萧南看向郑勉的眼光更加热切,啧啧,她正想着如何帮女儿寻一个既有才学、又家世好的女夫子呢,不想老天就送了个郑勉。

萧南不喜郑氏,但并不意味着会讨厌一切与郑氏有亲戚关系的人。

郑勉又是个娴雅懂事的小姑娘,单她愿意努力赚钱养哥哥,就能看得出来,郑家小娘子人品很靠谱。

萧南看中了人家小姑娘的才艺,对崔幼伯邀请郑氏兄妹去洛阳小住的决定也很是赞同。

路上,萧南更是亲热的将郑勉请到自己的牛车里,一边打探两兄妹的底细,一边与小姑娘拉近关系,争取早日给女儿拐一个良师益友回家

萧南的努力没有白费,亦或者是郑家兄妹经过观察、商量,也决定要住在崔家,反正等大队人马抵达洛阳的时候,萧南与郑勉已经成了一对极亲密的姑嫂(表嫂与表妹嘛)。

腊月二十二日,经过近二十天的行程,崔幼伯一家终于抵达洛阳。

洛阳与长安一样,城区也是分成了大小诸坊,崔家位于皇城附近的化清坊,面积比京城崔宅的面积略小,约占整个坊的五分之一。面积虽小些,但格局差不多,也是分作三堂,荣寿堂在东侧、荣康堂居中、荣安堂在西侧,三堂连在一起,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由大小庭院组成的庞大建筑群。

洛阳荣寿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